摘要:說起這12年中讓張俊強最自豪的事兒,就是保質保量完成了建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物料的裝卸,2017年臘月二十八那天,從廣東江門陸陸續續運來八九十個裝滿建材的集裝箱,從天津港上岸進行中轉,“我們的要求是貨不壓港,隨到隨卸,然後再把貨物從堆場轉陸運,運到目的地。完成這一套精準的集裝箱搬運叉車機械操作,張俊強現在只需要七秒,一天的工作時間內,這套操作他需要重複成百上千次。

視頻加載中...

我叫張俊強,今年31歲,是天津市交通集團濱海公司集裝箱運輸場有限公司機裝隊集裝箱正面吊操作員,主要負責場內重箱裝卸和重型物資裝卸任務。從一個進城務工的臨時工變身叉車“老司機”,我用了12年的時間。我不姓馬,但在公司裏,別人都叫我“小馬”,爲嘛?今天我來給你們講講我的故事。

起叉、背叉、落叉……完成這一套精準的集裝箱搬運叉車機械操作,張俊強現在只需要七秒,一天的工作時間內,這套操作他需要重複成百上千次。對於他而言,這只不過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除了叉車,集裝箱碼高機、集裝箱正面吊和吊車……只要是集裝箱運輸場內的車輛,就沒有張俊強不會開的,“一頓操作猛如虎,一個響指展技術”這句話應該是對工作中的張俊強最生動描述了。

“開叉車要一絲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細心和誠心。”這就是師傅告訴張俊強的叉車“祕笈”,這句話雖然聽着簡單,但對於十二年前剛剛來到天津還是“小白”的他可沒那麼容易。通過師傅的悉心調教,苦練3個月後的張俊強就能夠獨立承擔裝卸成託貨物和成託貨物的掏裝箱業務。“師傅那時候很照顧我,我年齡小,又住在廠裏,所以他家裏做什麼飯就多做一口,師傅給我帶到廠裏。”回憶起這段初來乍到的日子,有辛苦,也有歡笑,小小肩膀扛起了生活的擔子,張俊強咬緊牙關告訴自己要堅持。

3個月叉車技術“速成”後,外表呆萌的張俊強並沒有只是滿足於學會,隨着工作內容的逐步深入,他開始在如何高效地解決實際問題上動腦筋。濱海公司當時的主要業務就是援外物資的裝箱出口,貨物品種繁雜不規整,貨物配裝箱出現困難的時候非常多,總會出現因剩下貨物裝不進去而增加集裝箱的情況,貨主不得已被提高了成本。機敏的張俊強發現,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對待裝貨物提前進行裝箱規劃,“我每次配合師傅裝箱時,都提前問好監裝,有些貨物是否可以倒置和側置,合理利用空間,從未出現過甩貨現象。”

他的優秀表現領導和同事們都看在眼裏,2010年7月他成爲集裝箱場正式職工。從臨時工到正式員工的轉變,讓張俊強有了歸屬感與安全感。“船期只有七天,前前後後要是耽誤些時間,再趕上大票貨,連軸轉成了常態,不能影響客戶的經濟效益。”這些年在外打拼的他,春節只回過三次家。堆場工作沒黑沒白,船什麼時候到,就要什麼時候裝卸貨,“最長一次加班大約陸陸續續幹了72個小時,天熱,累了就抹點清涼油,飯也都在叉車上喫兩口就解決了。”夏日裏的堆場地表溫度接近45℃,伴隨着流不完的汗水,一輛輛卡車源源不斷送來的是來自天南海北的貨物,輪船迎來一艘又送走一艘,身上的衣服溼了一次又一次。

堆場的貨物裝卸是一項工具大、貨品大,但操作精細、容錯率低的工作,要求操作者注意力特別集集中。在12年的工作歷程中,張俊強依靠着過硬的操作,過人的細膩心思,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共獲得過9次交通集團先進個人獎勵、多次十大優秀駕駛員榮譽稱號。

現在的張俊強修煉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叉車“老司機”,當他坐在車裏操作時,叉車的前叉就像他的雙手一樣能敏銳感知貨物的重量和受力點。貨場最小的叉車載重3噸,但集裝箱裏的貨物往往超過5噸,通常的卸貨方式是一到兩名工人幫助叉車司機捆綁低於3噸的貨物在前叉上再由司機操作卸出。張俊強可了不得,前叉就是他的手,往貨物裏一叉,輕輕一抬叉就知道叉上的貨大概多重,支撐點在哪兒,然後穩穩叉出卸下,一個人輕鬆搞定三個人的工作。面對堆場裏的一排“大傢伙”,張俊強自信的說,“這些車在我手裏開的溜着呢。”這些年,他先後學習了集裝箱碼高機、集裝箱正面吊和吊車的操作,並取得了相應的資格證,雖然現在是機裝隊隊長,但哪兒有“急難險重”,他馬上能夠頂上,典型的“全能戰士”。雖然不是機裝隊年齡最大的員工,但他有讓別人服氣的資本。

說起這12年中讓張俊強最自豪的事兒,就是保質保量完成了建設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物料的裝卸,2017年臘月二十八那天,從廣東江門陸陸續續運來八九十個裝滿建材的集裝箱,從天津港上岸進行中轉,“我們的要求是貨不壓港,隨到隨卸,然後再把貨物從堆場轉陸運,運到目的地。”但過年期間,機裝隊只有5人在崗,張俊強帶着大家一直幹到初七,“這票活來的都是大集裝箱,有四米多寬,而普通正面吊只有兩米五寬,我只能站在集裝箱上,幫司機看着吊眼,箱子被吊起來時,我就跟着箱子一塊‘起飛’了。”張俊強說,“累啊,怎麼可能不累?但想到這批貨物是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用的模塊集成房屋建築,那種使命感和自豪感,頓時就把煩惱衝得無影無蹤,我也是爲建設國家做出貢獻的小小一份子。”

“別人都叫我小馬,可我叫張俊強啊!你知道爲嘛麼?”在天津的十幾年,讓他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天津話,張俊強拋出了這個問題,“因爲我幹活兒麻利啊!就跟小馬兒一樣!”隨後他咯咯地笑起來,“小馬”這個外號陪伴了他十幾年的集裝箱作業經歷,他也像“小馬”一樣一干就是12年。

現如今,變成了“老司機”的張俊強也帶出了二十幾個徒弟,成爲了堆場裏的“小頭頭”,除了提升裝卸技術外,如何安全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成爲了他的新課題。在安全管理中,他嚴格落實場裏的各項安全生產責任制,與場裏簽訂了安全生產責任狀,主動參加場裏和隊裏的安全教育從來不走過場。每天上崗前,例會、例行檢查一項都不能少,“每天早上我都會給司機開例會,告訴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晚上休息時我也得自己再查一遍,遇到小毛病,自己順手就修了。”每天第一個到廠,最後一個離開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張俊強在車上常年準備了各種維修保養工具和修車服裝,只要自己能幹的,不等不靠,遇到比較大的維修活,主動配合修理工人進行維修。

有的時候朋友會問他,“小馬,在哪呢?”張俊強總是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家。“其實就是在公司呢,家就跟公司一樣,一年到頭在公司的時間比在家多一倍。”張俊強說,因爲忙於工作,今年6歲的女兒和他並不很親近,這是目前最讓他苦惱的事兒,“媽媽或許是可以拉着她的手一起成長的人,但爸爸始終是要在前面爲她帶路的,所以我要爲她樹立榜樣,在崗位上發揮自己的作用,這是最有意義的事。”他笑着說。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下,還有很多像張俊強一樣的工匠,或許他們從事的工作沒有那麼“高大上”,但對於服務京津冀建設同樣不可或缺,他們在天津港和交通集團爲國家、爲京津冀、爲雄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在平凡的崗位書寫不平凡的精彩篇章。(津雲新聞記者/王敬怡 攝影/姜曉龍 視頻後期/鄒添宇 設計/陳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