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看谁谁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这种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或多或少都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阴影。其实家长并不是通过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自己孩子,而只是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的参照系,可是在那个年纪,我们是体会不到这个含义。


如今很多的教育专家,都严正批判这种“别人家孩子是个宝,自家孩子狗尾巴草”的不正当观念,教育我们说,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导致孩子对父母冷漠化。

一时间,我真的被吓坏了。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当我偶然要有哪怕是本着激励孩子为出发点的言辞要出口时,只要涉及别人家孩子,都会立刻憋回去。即使只是心里闪过一丝那样的念头,都害怕自己一下子没控制住真的说了,伤害孩子也伤害自己,心里满满的愧疚和负罪感。


可是渐渐的我发现,我们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不得不承认,“别人家的孩子”,在我儿子成长过程当中,数次起过作用。

比如写作业,儿子总是想着急急忙忙写完去玩儿,字写得难看又不愿意重写,提醒几次不见成效,我就会跟他讲,你看你好朋友某某,写字特别认真,咱们之前不是一起看过人家的作业本吗?如果让他看到你的作业本你会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呢?各方面能力相差不大的,做朋友才能更长久。特别勤奋和特别懒的人不容易做朋友,特别上进和凡事凑合的人也不容易做朋友。所以呢,如果你特别喜欢你的好朋友。彼此就不要落下太远。而且你做得好的地方,他也觉得你特别棒,还跟你学习呢,你还记得吗?


孩子心情大好的接受了我的建议,一笔一划开始认真写作业。他说,好朋友还跟我学习呢,我也要跟他学习,不能落下。

这样看来,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竞争心态和作为社会人的属性。竞争本性,人人生而有之,再不争的人也会有。那是一种上进的本能,也是促人前进的基础力量。只不过,有些孩子的竞争心并未得到激发,或者是表现不明显。


人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孤立的绝缘体,只要有人群存在,就会需要一个参照系。这种参照并不来源于别人的强迫,而是一个本能的需要,我们不能忽视“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我越来越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并不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关键看你的出发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我们要用平淡的口吻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这件事做得很好,你可以试着借鉴下,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你有做得比他棒的事情。如此,该孩子一种非常正面的形象和情绪,而我们自己,也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此时,“别人家的孩子”带给自家孩子的就是非常积极友好的正能量,我们给予孩子的,也是非常中肯和客观的赞美与认可。这种激励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面对学习这件事,并且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