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理解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必须要深入客户群。要想把农村金融做起来,就需要撸袖挽裤脚,深入田间地头。

文|王曼卿

来源|互金通讯社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知种地为何物。“一句话道出现代中国农业的状况。很长时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业从业者给我们的传统印象,而且,农业发展很难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无法做大做强,所以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从事农业。

图为90后姑娘 魏姚

魏姚,这个从四川远道而来扎根西双版纳的90后姑娘,大学还没毕业就来到自家位于云南的火龙果基地学习种植火龙果,一心扑向被年轻人视作苦活累活的农业大事业。经过5年,近两千个日夜的辛劳和努力,她和家人所经营的火龙果小基地最终得以发展至近千亩,年入增长数倍。在她的带动下,附近小农户也纷纷加入种植火龙果的队伍,纷纷增收致富。目前,这个火龙果产业正在以集群的模式不断壮大起来。

只有历尽资金周转困难的魏姚内心才知道,产业规模几何倍数增长的背后,是一家叫布谷农场(原“理财农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在她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及时地解决她农场扩地、农资投入所遇到的资金缺口问题,而且在资金助力下,家庭小作坊得以发展成为大基地,通过火龙果种植技术和品牌的输出,带动周边农民一同种植,脱贫致富。

盘活农业供应链上下游资源 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伴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农业现代化、土地流转提速,像魏姚这样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生产主体将会越来越多,他们正成为一股强劲的新农力量,推动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背后,离不开近年来传统机构对三农金融的改革,以及不断涌现的市场创新型机构的努力。不断革新的金融科技,让农村金融服务有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让中国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经营稳定性较难评估等原因,三农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作为市场金融机构的补充者,不少金融科技平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布局农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为三农提供新型的金融解决服务。

据《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的研究,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3大类:第一种,是基于电商平台的链式金融模式;第二种,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链式金融模式;第三是以“同城O2O”的模式,采取直营+加盟商形式运营的农村小额信贷。

国内专注三农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布谷农场,则是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代表。平台始终围绕“农业生产场景”,通过充分挖掘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产、消费、赊销等数据信息,构建农业供应链⼤数据风控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信息难以识别、难以验证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厂家、经销商、种植户、农产品收购商等提供金融服务,进而解决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长期难题。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从上述三种模式发展来看,供应链金融模式或会逐渐走向主流。互金平台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前者可以获取可靠优质的借款人,后者通常掌握着农村供应链商户、农户的基础信息,因两者的结合可以成为农村金融二元结构中民间金融机构的重要部分。

风控仍是互金的本质和核心

布谷农场自成立以来,定位一直明确专注于农业供应链金融。虽然相比其它模式属于重度垂直,但它也因此能够在征信、风控、团队建设等方面都有所积累,并且最终建立坚固的竞争壁垒。

比如说,征信问题。农民可以说是中国征信最薄弱的群体。他们缺乏央行的征信,甚至有些人连银行卡都没有,没有消费记录,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程度较低,可参考的风控数据极其有限。想要深入农业金融,这是摆在面前的第一道大坎。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布谷农场首先依靠的是传统的个人数据。如公安数据、人行征信数据、全国法院被执行人数据、同盾科技等第三方客观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进行客户简单的筛选分析。

而更重要的是,布谷农场能够依靠合作的核心农资企业,拿到与客户的近三年的交易数据,比如,销售记录、结算记录、授信额度、逾期罚息等数据。经过两者的结合,布谷农场最终才能高效地筛选出潜在的优质客户群。

其次是风控问题。面对农民这个群体,城市的风控模型可以说是全部失灵的。风控模式,需要对人群分层。但农村太复杂了,同样是种香蕉的,技术好坏,收入高低全看种植技术和基地管理水平,无法分层。

面对这些,布谷农场在农村一线的专业团队,通过与合作的经销商网络协同,针对从大数据筛选出来的优质诚信客户,再进行实地的尽调,对客户口碑、负债等情况进行数据交叉验证,最终完成的用户画像,再传至平台的中央风控系统。此外,在贷后管理环节,一线团队还会通过追踪借款农户的农作物生长状况,通过多年的农药知识及经验为农户提供专业的病虫害用药指导。

更关键的是,要打造资金闭环。农户碰不到钱,保障了资金专款专用。在布谷农场,农户的借款资金100%受托支付,另外,通过与核心企业的联网监控农户的农资下单、农资配送等环节,客户的下游销售环节则通过与部分收购商合作,约定客户农产品收获之后直接销售给收购商。这样,就确保了客户借款的用途,还款来源以及还款能力,从而降低借款风险。

“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的不放,村里口碑不好的也不放,种植年限太少了不能放……”布谷农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杨世华一口气介绍好几种风控拒绝案例。 他认为,要深刻理解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必须要深入客户群。要想把农村金融做起来,就需要撸袖挽裤脚,深入田间地头。他说,在布谷农场,就不乏一线业务经理两三个月就跑烂一双鞋,一年车子就能跑超过5万公里的传说。

提升“三农”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宽度

今年2月,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再一次提出,要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要破解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盘活农业供应链,资金下沉、服务和风控前置,则显得尤为重要。以布谷农场为代表的创新金融,运用互联网技术,突破空间和征信的诸多难题,打通农村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依托于农业生产产业链,挖掘出农村积淀数年的数据价值,让没有享受到和没有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群体,在需要的时候有机会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触手可得的金融服务。通过重构价值链条和进行资源再分配,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综合成本。

杨世华认为,”判断新金融的价值,还是要看是否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作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在金融服务中只是工具。只有充分运用好这些工具,真正服务到实体经济,才是平台的价值所在。”

在布谷农场在上线以来的三年里,平台累计成交额已超过150亿元,资金投向全国27个省市及自治区,覆盖全国耕地面积4000多万亩,为超过10000家规模农场提供了金融信息撮合服务,同时也为出借人带来了超过3亿元的收益。

未来,随着沿产业链涉农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布谷农场还可以在机构合作方面做出一些尝试,比如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支持重点,灵活运用“金融科技平台+龙头企业+农户”、“金融科技平台+保险+信贷机构”、“金融科技平台+地方政府+信贷机构”等多种金融叠加服务模式,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断聚力。

可以说,在中国农村,科技驱动下的新金融服务已找到了最合适的发展土壤,在金融科技帮扶农业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更多像布谷农场这样的创新平台真正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来,为现代化农业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