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理解農村這個熟人社會,必須要深入客戶羣。要想把農村金融做起來,就需要擼袖挽褲腳,深入田間地頭。

文|王曼卿

來源|互金通訊社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知種地爲何物。“一句話道出現代中國農業的狀況。很長時間,面朝黃土背朝天,是農業從業者給我們的傳統印象,而且,農業發展很難得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無法做大做強,所以年輕人一般都不願意從事農業。

圖爲90後姑娘 魏姚

魏姚,這個從四川遠道而來紮根西雙版納的90後姑娘,大學還沒畢業就來到自家位於雲南的火龍果基地學習種植火龍果,一心撲向被年輕人視作苦活累活的農業大事業。經過5年,近兩千個日夜的辛勞和努力,她和家人所經營的火龍果小基地最終得以發展至近千畝,年入增長數倍。在她的帶動下,附近小農戶也紛紛加入種植火龍果的隊伍,紛紛增收致富。目前,這個火龍果產業正在以集羣的模式不斷壯大起來。

只有歷盡資金週轉困難的魏姚內心才知道,產業規模幾何倍數增長的背後,是一家叫布穀農場(原“理財農場”)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她資金週轉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但及時地解決她農場擴地、農資投入所遇到的資金缺口問題,而且在資金助力下,家庭小作坊得以發展成爲大基地,通過火龍果種植技術和品牌的輸出,帶動周邊農民一同種植,脫貧致富。

盤活農業供應鏈上下游資源 降低三農融資成本

伴隨着國家大力鼓勵農業現代化、土地流轉提速,像魏姚這樣規模化,專業化的新型生產主體將會越來越多,他們正成爲一股強勁的新農力量,推動中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這背後,離不開近年來傳統機構對三農金融的改革,以及不斷湧現的市場創新型機構的努力。不斷革新的金融科技,讓農村金融服務有了更高效的解決方案,讓中國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獲得更大的資金支持。

長期以來,由於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抵押擔保、經營穩定性較難評估等原因,三農企業很難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青睞。在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下,作爲市場金融機構的補充者,不少金融科技平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佈局農村金融,通過互聯網技術爲三農提供新型的金融解決服務。

據《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的研究,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有3大類:第一種,是基於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模式;第二種,基於農業產業鏈的鏈式金融模式;第三是以“同城O2O”的模式,採取直營+加盟商形式運營的農村小額信貸。

國內專注三農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布穀農場,則是農業供應鏈金融的代表。平臺始終圍繞“農業生產場景”,通過充分挖掘行業多年積累下來的產、消費、賒銷等數據信息,構建農業供應鏈⼤數據風控體系,能夠有效解決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信息難以識別、難以驗證等信息不對稱問題,爲產業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廠家、經銷商、種植戶、農產品收購商等提供金融服務,進而解決三農“融資難、融資貴”的長期難題。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從上述三種模式發展來看,供應鏈金融模式或會逐漸走向主流。互金平臺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前者可以獲取可靠優質的借款人,後者通常掌握着農村供應鏈商戶、農戶的基礎信息,因兩者的結合可以成爲農村金融二元結構中民間金融機構的重要部分。

風控仍是互金的本質和核心

布穀農場自成立以來,定位一直明確專注於農業供應鏈金融。雖然相比其它模式屬於重度垂直,但它也因此能夠在徵信、風控、團隊建設等方面都有所積累,並且最終建立堅固的競爭壁壘。

比如說,徵信問題。農民可以說是中國徵信最薄弱的羣體。他們缺乏央行的徵信,甚至有些人連銀行卡都沒有,沒有消費記錄,他們使用互聯網的程度較低,可參考的風控數據極其有限。想要深入農業金融,這是擺在面前的第一道大坎。

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布穀農場首先依靠的是傳統的個人數據。如公安數據、人行徵信數據、全國法院被執行人數據、同盾科技等第三方客觀數據,利用這些數據對進行客戶簡單的篩選分析。

而更重要的是,布穀農場能夠依靠合作的核心農資企業,拿到與客戶的近三年的交易數據,比如,銷售記錄、結算記錄、授信額度、逾期罰息等數據。經過兩者的結合,布穀農場最終才能高效地篩選出潛在的優質客戶羣。

其次是風控問題。面對農民這個羣體,城市的風控模型可以說是全部失靈的。風控模式,需要對人羣分層。但農村太複雜了,同樣是種香蕉的,技術好壞,收入高低全看種植技術和基地管理水平,無法分層。

面對這些,布穀農場在農村一線的專業團隊,通過與合作的經銷商網絡協同,針對從大數據篩選出來的優質誠信客戶,再進行實地的盡調,對客戶口碑、負債等情況進行數據交叉驗證,最終完成的用戶畫像,再傳至平臺的中央風控系統。此外,在貸後管理環節,一線團隊還會通過追蹤借款農戶的農作物生長狀況,通過多年的農藥知識及經驗爲農戶提供專業的病蟲害用藥指導。

更關鍵的是,要打造資金閉環。農戶碰不到錢,保障了資金專款專用。在布穀農場,農戶的借款資金100%受託支付,另外,通過與核心企業的聯網監控農戶的農資下單、農資配送等環節,客戶的下游銷售環節則通過與部分收購商合作,約定客戶農產品收穫之後直接銷售給收購商。這樣,就確保了客戶借款的用途,還款來源以及還款能力,從而降低借款風險。

“有不良嗜好如賭博的不放,村裏口碑不好的也不放,種植年限太少了不能放……”布穀農場創始人兼董事長楊世華一口氣介紹好幾種風控拒絕案例。 他認爲,要深刻理解農村這個熟人社會,必須要深入客戶羣。要想把農村金融做起來,就需要擼袖挽褲腳,深入田間地頭。他說,在布穀農場,就不乏一線業務經理兩三個月就跑爛一雙鞋,一年車子就能跑超過5萬公里的傳說。

提升“三農”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寬度

今年2月,2018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中再一次提出,要堅持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正確方向,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機構迴歸本源,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

要破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盤活農業供應鏈,資金下沉、服務和風控前置,則顯得尤爲重要。以布穀農場爲代表的創新金融,運用互聯網技術,突破空間和徵信的諸多難題,打通農村服務三農的“最後一公里”——依託於農業生產產業鏈,挖掘出農村積澱數年的數據價值,讓沒有享受到和沒有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務的羣體,在需要的時候有機會以合理的成本,獲得觸手可得的金融服務。通過重構價值鏈條和進行資源再分配,從而降低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綜合成本。

楊世華認爲,”判斷新金融的價值,還是要看是否對實體經濟起到推動作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只是工具。只有充分運用好這些工具,真正服務到實體經濟,纔是平臺的價值所在。”

在布穀農場在上線以來的三年裏,平臺累計成交額已超過150億元,資金投向全國27個省市及自治區,覆蓋全國耕地面積4000多萬畝,爲超過10000家規模農場提供了金融信息撮合服務,同時也爲出借人帶來了超過3億元的收益。

未來,隨着沿產業鏈涉農金融產品不斷創新,布穀農場還可以在機構合作方面做出一些嘗試,比如以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爲支持重點,靈活運用“金融科技平臺+龍頭企業+農戶”、“金融科技平臺+保險+信貸機構”、“金融科技平臺+地方政府+信貸機構”等多種金融疊加服務模式,作爲傳統金融的有效補充,爲豐富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不斷聚力。

可以說,在中國農村,科技驅動下的新金融服務已找到了最合適的發展土壤,在金融科技幫扶農業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將會出現更多像布穀農場這樣的創新平臺真正參與到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來,爲現代化農業的推進注入新的活力。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