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8元人民幣的VIP門票早早售罄,在閒魚上被炒到一萬二千元,依舊擋不住參與者的熱情,來自6大洲81個國家及地區12萬人次的現場參會,超1000萬的線上觀看直播——這不是娛樂盛事,而是科技盛會,是坐落在杭州市西湖區之江新城中部的雲棲小鎮上,4天3夜的雲棲大會。

2場主論壇、170餘場分論壇、2場音樂節、1場智能運動會,還有KOB全球機器人格鬥大賽、阿里雲區塊鏈大賽、雲棲極客網絡攻防大賽等賽事,超過900個主題演講,密集的內容安排和摩肩接踵的參與者,讓人毫不猶豫會將其比肩國際頂級活動。

而這場盛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還不超過五年,2013年10月24日的第一屆時(當時被稱爲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不多的參會者大多是工程師,日後風景優美、設施完善的雲棲小鎮更像是個工地,彼時王堅還是阿里巴巴集團的CTO和阿里雲總裁,剛剛贏得了“雲梯”之爭,正苦於如何證明阿里雲的價值,大會的主題是“雲計算的蝴蝶效應”,無名者們在空白上籌劃着未來,期待着海嘯。

在今年9月19日的大會主論壇上,被杭州市政府授予“雲棲名譽鎮長”的王堅談到雲棲小鎮,說:“我想阿里雲也非常感恩,有機會跟雲棲小鎮共同成長。當然從我個人的角度,真的也非常感謝西湖區,在阿里雲最困難的時候,讓我有這麼一個棲息的地方,度過了可能是最孤獨的時候。”

阿里雲成長爲全球前三的雲計算公司,同樣被成就的,還有轉型成功的雲棲小鎮,相濡以沫,相輔相成。

從工業到雲計算

“名譽鎮長”意味着不是真的鎮長,這是王堅開的玩笑,實際上,是否要稱這裏是一個小鎮,也曾經是政府思考的問題。這個風景秀麗的小鎮,並不是真正的建制鎮,最初的規劃是工業園區。雲棲小鎮的名字來自王堅後來的提議,而原來大致位置上,是轉塘科技經濟園區, 早在2002年8月,就經杭州政府批覆成立,最初的設計規劃是傳統產業發展平臺,2005 年,由於與之江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定位不符,開始調整規劃發展高科技產業。

2012 年 10 月,杭州雲計算產業園明確發展和重點培育以雲計算爲特色的產業基地,後來的雲棲小鎮管委會主任呂鋼鋒,當時是杭州雲計算產業園的負責人,據稱他讀研究生時的論文方向就是雲計算,園區只有寥寥8家涉雲相關企業。有一個趣聞是,當時有些其他電商等企業也想入駐,但都被拒之門外,“不是說電商企業欠好,因爲一進來跟整個生態是不匹配的,一旦做亂做雜了之後,標識分不清楚就會讓人家不知所措”,呂鋼鋒說。

在2013年1月23日華通雲和阿里雲合作的數據中心啓用儀式上(華通雲數據中心承載了阿里雲“飛天5K”集羣),他第一次見到王堅,對於從源代碼開始自研的阿里雲,他的看法是要“引過來”,在隨後的交流中,雙方在合作意向上一拍即合。不久後,小鎮就先後引進阿里雲、華通雲、威鋒網、雲商基金等涉雲企業近100家,發起成立了全國首個雲產業生態聯盟——雲棲小鎮聯盟,10月阿里雲開發者大會時,園區連像樣的房子都不多。篳路藍縷的背景是之後迅速發展最好的襯托:

2014年8月,“杭州市雲棲小鎮概念規劃”編制啓動;2015年6月,雲棲小鎮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2016年8月1日,阿里雲正式入駐雲棲小鎮,目前已累計有阿里工程師4600餘名;2017年12月7日,入圍首批建設類高新技術特色小鎮。

2015年,雲棲小鎮僅用85天時間就將投資2個億的雲棲國際會展中心建成

經濟指標的增長更能闡釋變化,據統計,雲棲小鎮2015年1-9月份的財政總收入爲1.49億元,而2016年同期爲2.27億元,2017年1~8月財政總收入4.92億元,同比增長達104.71%。2017年小鎮實現涉雲產值166億元,2018年上半年已實現涉雲產值122億元。

目前,雲棲小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35.32 億元,其中特色產業投資佔比 76.49%

從GDP的角度來說,這是令人讚歎的成就,但卻不是雲棲小鎮的全部價值所在,也遠無法概括這個過程中,政府和企業各自發揮的作用。

創新平臺

雲棲小鎮的發展可以用“政府主導、名企引領”來概括,由政府提供空間規劃、政策扶持、基礎設施、服務保障等,而阿里雲、富士康、英特爾、中航工業等龍頭企業引導產業發展。

呂鋼鋒曾在採訪中將之描述爲“騰籠換鳥”和“築巢引鳳”,前者是在從傳統工業園區向雲棲小鎮轉型中,將分散落後的工業企業置換出,後者則是吸引優質的創業者和企業進入,如果說選擇發展雲計算產業是戰略上的眼光的話,如何做好配套基礎設施,則是戰術上的應對。

“阿里雲天空物聯網”開啓後,可以形成從地面40000米高空到地下20米的上天入地、完整覆蓋的物聯網絡

地處之江的雲棲小鎮,在地理上相對偏僻,基建條件較差,所以最初幾年,杭州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在交通上改造和提升了大量的道路,此外2016年全國最長的城市隧道羣紫之隧道打通也帶動了交通的便利,而云棲小鎮的地鐵站也將在2019年通車;基建上,以投資2億元的雲棲國際會展中心爲例,2015年僅用85天時間就將其建成。目前,雲棲小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32億元,其中特色產業投資佔比76.49%。

投資如此之多,特色小鎮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在GDP導向的時代,招商引資就是各類高新區、工業區存在的意義,但云棲小鎮不止於此。在王堅所寫的《在線》中,記錄了呂鋼鋒的一段話:“因爲我們做了這件事情,可以讓每一個創業者在第一天就跟其他的大公司站在同一個起點上。”

雲計算之於創業者的意義,可以在前期節省大量的IT投入,而本身作爲新的市場,也適合創業者進入,正如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雲棲小鎮的目標就是成爲“中國創新創業第一鎮”,“構建中國雲計算生態,打造雲產業領域的達沃斯小鎮”。

依託阿里雲平臺,並引入銀杏谷資本等風投基金機構,雲棲小鎮集聚和孵化了許多優秀的企業。估值近百億的“獨角獸”數夢工場便是雲棲小鎮原生的企業,2015年年初因爲“華三風波”而離職的王巍在數天後決定重新創業,爲政府提供雲計算應用服務,在幾天的時間內和王堅、呂鋼鋒等聊過,在雲棲小鎮想出了“數夢工場”的名字,兩週的時間銀杏谷資本的資金便到位,並在2月9日召開了正式入駐雲棲小鎮的發佈會。

在後來的採訪中,數夢工場表示,當時選擇雲棲小鎮,和幾個原因是分不開的:雲棲小鎮管委會對小鎮內的公司提供了利好政策,響應速度、支持力度等都很到位,雲棲小鎮的品牌效應可以幫助拓展業務,讓他們看到了小鎮的決心與魄力。

巨頭企業的引導作用也產生了神奇的化學反應,阿里雲、富士康、銀杏谷等共同發起扶持中小微智能硬件企業和創業者的 “淘富成真”、施一公任校長的西湖大學、雲棲大會等項目,也在不斷吸聚創業者和人才。雲棲產業生態已經涵蓋雲計算、大數據、衛星雲、物聯網芯片、智能硬件等領域,最近的數據統計,雲棲小鎮已有878家企業,其中涉雲企業576家。

特色小鎮的形成和發展,絕不是真的“小鎮”的格局,而是依託整座城市之上,從規劃到投資都區別於普通居民去和商業區的特殊功能區,也是新模式的實驗室,這個過程,政府、企業和創業者的相互融洽缺一不可。

而最終,這些孵化成果也會走出小鎮,產生更大的價值。雲棲大會的主題從2013年“雲計算的蝴蝶效應”到2018年的“數據驅動中國”,就是一種印證。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談到雲棲小鎮時,首先感謝的是杭州市政府的開明包容,以及對他們的支持,而也是在這樣的雲棲小鎮,才能鼓勵像阿里雲這樣的企業持續投入,將杭州經驗變成中國經驗,甚至全球的能力。

在雲棲小鎮阿里巴巴建設的博悟館中,有一段活字印刷的對雲棲小鎮的描述:

“雲棲小鎮不是鎮 就像中關村 小鎮是一個符號 就像建於五十年前的硅谷 和 一百年前安迪生所在門洛公園”。

作者 | 李昊原

微信編輯 | 周星如

審稿編輯 | 茉莉

本文選自《IT經理世界》雜誌2018年 10 月 20 號刊 封面報道 欄目,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紙質版雜誌!現在訂閱即可享受八折包郵優惠!郵發代號:1-28,購買地址:

https://ceocio.taobao.com(店鋪:IT經理世界雜誌商城)或https://buy.ceocio.com.cn(雜誌網上商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