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中国武汉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生命科学的实修实证者,展开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现特开设“对话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专栏,刊发论坛工作人员对与会嘉宾的采访,以飨读者。

传统文化的“三合相通”——天地人合一

时间:2018年9月15日

地点:中国武汉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会场

嘉宾: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罗炽

主持人:段丽君

罗炽教授接受采访

段丽君:罗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感谢您对论坛的支持,今天,我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我在百度百科里看到对您的介绍有“湖北大学琴园诗社社长”,这是一个很浪漫的头衔,与别的专家学者不太一样。

罗炽:网上没有更新

段丽君:那您现在还在诗社当社长吗?

罗炽:现在根据要求,过了70岁就要退休,就要退下来。你在网络上看到我的一堆头衔,什么“武汉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楹联学会副会长”等,那都是我不在国内的时候,选举把我拉上去的。现在基本上退下来了,挂了一个“顾问”的头衔,顾问就是顾而不问。

段丽君:哦,原来是这样的!我还在网络上看到您写的一些诗,这些诗不仅文字很美,而且很有一种情怀和气魄,很是打动我。那您现在还写诗吗?

罗炽:我现在正在赶一个课题就没有写了,写诗要有兴致,要有灵感,从前我有写诗的爱好,也有一些虚怀之作。我比较喜欢文科,主要是学历史,但我做学问并不局限在史学,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打通文史哲,汇通儒释道。因为我要教学、教书,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比较广的内容,我休息或是应酬的时候会作一些诗。原本我是想带一些到论坛上来给咱们东方生命研究院的,可出版社还没印出来。这就要等以后出版了,再寄一些过来。

段丽君:希望能尽快地读到您的诗作,在网上能读到的太少了。

罗炽:我很少在网络上投稿。

段丽君:您曾说,中国文化里面有像诗学这样可以怡情养性的部分,还有像哲学,像儒释道文这些往生命深处实践的部分。您的学术研究领域很广泛,如易学、伦理学,儒释道的文化等。请问您在研究的时候,是否觉得中国文化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些根本的联系呢?

罗炽:我觉得这些都属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也好,文史哲也好,这之间都是有着本质的联系,所以我才能够汇通它。如我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讲中国哲学史和文化传统学,讲文化传统学,我认为首先就要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者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但我们好多人都把这两者搞混了。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等问题,详细的就不展开了,我有专门的著作论述。

罗炽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现场

又如文史哲方面,要研究哲学史就要对中国的哲学的原点进行探本溯源。从前的西方人为什么认为中国没哲学?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中国除了《老子》以外,就没有什么专门的哲学著作——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中国深奥的哲学思想都藏在典籍里面,你要懂这些典籍,就必须把文字、声音、训诂等方面学通(这对中国古人来说是小学的课程)。如果不把这些学通,你就读不通典籍。没有“史”的知识,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语境,以及它的深层的意思。如果没有哲学思维的话,就不能够辨析哲学思想的本质在哪里。因为我是学历史的,学通这些对于我来讲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我也花了一定的功夫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现在算是基本上能够汇通吧。

这一次潘麟先生提出生命科学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想法很好。以我的角度来看,从学科的分类来讲,应该是从老子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角度上来讲,就是采取庞朴先生曾提出的“一分为三”思想理念。这样的话,生命科学这个学科体系就会建立得更加坚实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分类的话,自然科学是一块,社会科学是一块,生命科学是一块,这三个是并行的。它的依据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就如同阴阳,生命科学就是“一分为三”的“三”一样。你看,有早中晚,有左中右,有天地人……这样来分就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讲,潘麟先生的想法很好,提出的理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我最近接了一个课题,已经差不多完成了。这个课题就是中宣部要求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即请一百个专家,解读一百部经典,其中,就找到我来注解《太平经》。注解《太平经》的书稿我已经完成了,现在正在校对。《太平经》提出了一个“三合相通”,或者叫“三统共生”,即天、地、人合一,这种提法是很有逻辑的。《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之一,成书于东汉时期,总计有170卷,“三合相通”的思想贯彻全书。

我为什么说生命科学要占三分之一呢?因为从学科的分类来讲,不可以说它是自然科学,生命不可能是自然科学;也不可以说生命科学是社会科学。

现在我们来讨论“生命”之概念、定义。生命是什么?在我看来,生命首先借助一个载体来表示它是存在的。生命若没有载体,那“生命”是活物?还是死物?是活人?还是死人?“生命”要有一个载体来表示它的存在的。其次“生命”有一种感知的能力。如草木,如果没有水,草木就要枯死了,它有感知,它是生物,它是一种有机物。凡是有机物都可以称为“生命”。佛不是这样讲的,佛教讲众生平等。你把这些东西(指有机生物,或除了人以外的生命)都丢掉专门讲人也很好,那就先要讲生命的基本特征,再要讲人的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样层层剥离出来的话,在定义方面来讲的话,我觉得不能一谈到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就是说自然科学讲的不叫“生命”,那叫“生命体”。离开这个载体,就不好谈生命了,是不是?

佛教传到中国以前,我们中国人就只谈“人性”“道性”等,佛教是在东汉以后才传入中国的,到了禅宗时期才讲“人人具有佛性”,回归到“佛性”,那么其他的性呢?其他性是什么?其实佛家就有很大的危机,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主张不结婚、不生子。传中国以后有所改变,我有专门的著作去论述“佛教中国化”的问题,我有一个比较长的文章已经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如果按照佛家的理想来生活,那就没人类了,那还谈什么呢?这不就是造出来的危机吗?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还提倡“不孝”,后来在中国立足不下去,就改了“佛以孝为先”。原始的佛教不拜亡者(或曰不追思祖宗、先人)。唐代晚期的韩愈、李翱等反对佛教,说佛教是“灭情见性”,没有情,还谈什么?现在讲“和谐”就是要讲情的,不讲情还讲什么呢?六亲不认。谈回归“佛性”,原始的“佛性”是什么?佛性的内涵在哪里?你要把它交代清楚吧?

我个人是很佩服潘麟先生的学养,潘麟先生有宏大的志向和理想,我是非常的赞成和支持的。因为我长期执教,研究了儒家文化,也研究了佛家文化,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只是我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的一些感想。

段丽君:非常感谢您!对于我们观众来说,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给我们最大一个收益就是:可以在论坛上听到不同的专家学者在这里交流思想,互相碰撞,而且可以深入研究。您刚才所谈的对我们整个的学术研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点。我们也很期待听到您即后的演讲。

罗炽: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潘麟先生对印度文化方面以及藏传佛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长处的。我对佛家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佛教传入到中国以后,经历了一个艰苦的中国化的过程,经过几个阶段之后,才跟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了。你看,佛家是中道观,道家是守中,儒家是中庸——它们的结合点就是这样一个宗旨。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立足的原因。这与基督教传入中国是不一样的——基督教早期在中国是传入不进来的,最后是用枪杆子压进来的。因为佛家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有那么多共同的东西,中国文化才容纳了佛家,才有后来“三教合一”之说。生命科学也应该是“三合一”的。我认为:生命科学将来一定会得到舆论界的认同。

段丽君:谢谢您的支持、鼓励,还有建议。我看了您提交的论坛论文是关于研究“葛洪”的,非常震撼,我以前对丹道了解得很少,看了之后就了解那么一点点,非常神奇。

罗炽:我也没思想准备参加这个论坛,第一、第二届的论坛也都没有来,因此就找到了一篇与生命相关的,我就把它提交了。

段丽君:再次感谢!那我们的采访到此结束,期待明天能听到您精彩的演讲!

罗炽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