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在中國武漢隆重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以及生命科學的實修實證者,展開了深入而廣泛地探討。現特開設“對話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專欄,刊發論壇工作人員對與會嘉賓的採訪,以饗讀者。

傳統文化的“三合相通”——天地人合一

時間:2018年9月15日

地點:中國武漢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會場

嘉賓: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羅熾

主持人:段麗君

羅熾教授接受採訪

段麗君:羅教授,您好!歡迎您來到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感謝您對論壇的支持,今天,我很榮幸能夠採訪到您。我在百度百科裏看到對您的介紹有“湖北大學琴園詩社社長”,這是一個很浪漫的頭銜,與別的專家學者不太一樣。

羅熾:網上沒有更新

段麗君:那您現在還在詩社當社長嗎?

羅熾:現在根據要求,過了70歲就要退休,就要退下來。你在網絡上看到我的一堆頭銜,什麼“武漢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湖北詩詞學會副會長,湖北楹聯學會副會長”等,那都是我不在國內的時候,選舉把我拉上去的。現在基本上退下來了,掛了一個“顧問”的頭銜,顧問就是顧而不問。

段麗君:哦,原來是這樣的!我還在網絡上看到您寫的一些詩,這些詩不僅文字很美,而且很有一種情懷和氣魄,很是打動我。那您現在還寫詩嗎?

羅熾:我現在正在趕一個課題就沒有寫了,寫詩要有興致,要有靈感,從前我有寫詩的愛好,也有一些虛懷之作。我比較喜歡文科,主要是學歷史,但我做學問並不侷限在史學,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打通文史哲,匯通儒釋道。因爲我要教學、教書,教學過程中需要涉及比較廣的內容,我休息或是應酬的時候會作一些詩。原本我是想帶一些到論壇上來給咱們東方生命研究院的,可出版社還沒印出來。這就要等以後出版了,再寄一些過來。

段麗君:希望能儘快地讀到您的詩作,在網上能讀到的太少了。

羅熾:我很少在網絡上投稿。

段麗君:您曾說,中國文化裏面有像詩學這樣可以怡情養性的部分,還有像哲學,像儒釋道文這些往生命深處實踐的部分。您的學術研究領域很廣泛,如易學、倫理學,儒釋道的文化等。請問您在研究的時候,是否覺得中國文化的各個部分之間有一些根本的聯繫呢?

羅熾:我覺得這些都屬於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中,儒釋道也好,文史哲也好,這之間都是有着本質的聯繫,所以我才能夠匯通它。如我在教學的時候,我主講中國哲學史和文化傳統學,講文化傳統學,我認爲首先就要區分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兩者之間既有關聯又有區別,但我們好多人都把這兩者搞混了。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什麼是文化傳統,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與區別等問題,詳細的就不展開了,我有專門的著作論述。

羅熾教授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現場

又如文史哲方面,要研究哲學史就要對中國的哲學的原點進行探本溯源。從前的西方人爲什麼認爲中國沒哲學?因爲在他們看來,我們中國除了《老子》以外,就沒有什麼專門的哲學著作——這是因爲他們不瞭解中國。中國深奧的哲學思想都藏在典籍裏面,你要懂這些典籍,就必須把文字、聲音、訓詁等方面學通(這對中國古人來說是小學的課程)。如果不把這些學通,你就讀不通典籍。沒有“史”的知識,就不可能理解中國哲學的思想語境,以及它的深層的意思。如果沒有哲學思維的話,就不能夠辨析哲學思想的本質在哪裏。因爲我是學歷史的,學通這些對於我來講也是有一定的困難,我也花了一定的功夫去做這方面的工作,現在算是基本上能夠匯通吧。

這一次潘麟先生提出生命科學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以我的角度來看,從學科的分類來講,應該是從老子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角度上來講,就是採取龐樸先生曾提出的“一分爲三”思想理念。這樣的話,生命科學這個學科體系就會建立得更加堅實一些。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分類的話,自然科學是一塊,社會科學是一塊,生命科學是一塊,這三個是並行的。它的依據就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就如同陰陽,生命科學就是“一分爲三”的“三”一樣。你看,有早中晚,有左中右,有天地人……這樣來分就很好。從這個角度來講,潘麟先生的想法很好,提出的理念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我最近接了一個課題,已經差不多完成了。這個課題就是中宣部要求國家圖書館組織實施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即請一百個專家,解讀一百部經典,其中,就找到我來註解《太平經》。註解《太平經》的書稿我已經完成了,現在正在校對。《太平經》提出了一個“三合相通”,或者叫“三統共生”,即天、地、人合一,這種提法是很有邏輯的。《太平經》是中國道教的早期經典之一,成書於東漢時期,總計有170卷,“三合相通”的思想貫徹全書。

我爲什麼說生命科學要佔三分之一呢?因爲從學科的分類來講,不可以說它是自然科學,生命不可能是自然科學;也不可以說生命科學是社會科學。

現在我們來討論“生命”之概念、定義。生命是什麼?在我看來,生命首先借助一個載體來表示它是存在的。生命若沒有載體,那“生命”是活物?還是死物?是活人?還是死人?“生命”要有一個載體來表示它的存在的。其次“生命”有一種感知的能力。如草木,如果沒有水,草木就要枯死了,它有感知,它是生物,它是一種有機物。凡是有機物都可以稱爲“生命”。佛不是這樣講的,佛教講衆生平等。你把這些東西(指有機生物,或除了人以外的生命)都丟掉專門講人也很好,那就先要講生命的基本特徵,再要講人的生命的基本特徵,這樣層層剝離出來的話,在定義方面來講的話,我覺得不能一談到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就是說自然科學講的不叫“生命”,那叫“生命體”。離開這個載體,就不好談生命了,是不是?

佛教傳到中國以前,我們中國人就只談“人性”“道性”等,佛教是在東漢以後才傳入中國的,到了禪宗時期纔講“人人具有佛性”,迴歸到“佛性”,那麼其他的性呢?其他性是什麼?其實佛家就有很大的危機,佛教傳入中國以前主張不結婚、不生子。傳中國以後有所改變,我有專門的著作去論述“佛教中國化”的問題,我有一個比較長的文章已經把這個問題講清楚了。如果按照佛家的理想來生活,那就沒人類了,那還談什麼呢?這不就是造出來的危機嗎?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還提倡“不孝”,後來在中國立足不下去,就改了“佛以孝爲先”。原始的佛教不拜亡者(或曰不追思祖宗、先人)。唐代晚期的韓愈、李翱等反對佛教,說佛教是“滅情見性”,沒有情,還談什麼?現在講“和諧”就是要講情的,不講情還講什麼呢?六親不認。談迴歸“佛性”,原始的“佛性”是什麼?佛性的內涵在哪裏?你要把它交代清楚吧?

我個人是很佩服潘麟先生的學養,潘麟先生有宏大的志向和理想,我是非常的贊成和支持的。因爲我長期執教,研究了儒家文化,也研究了佛家文化,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也只是我站在個人的立場上的一些感想。

段麗君:非常感謝您!對於我們觀衆來說,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給我們最大一個收益就是:可以在論壇上聽到不同的專家學者在這裏交流思想,互相碰撞,而且可以深入研究。您剛纔所談的對我們整個的學術研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也很期待聽到您即後的演講。

羅熾: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潘麟先生對印度文化方面以及藏傳佛教方面的研究是很有長處的。我對佛家的研究有一個基本的觀點:佛教傳入到中國以後,經歷了一個艱苦的中國化的過程,經過幾個階段之後,纔跟中國的文化相結合了。你看,佛家是中道觀,道家是守中,儒家是中庸——它們的結合點就是這樣一個宗旨。這也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立足的原因。這與基督教傳入中國是不一樣的——基督教早期在中國是傳入不進來的,最後是用槍桿子壓進來的。因爲佛家與中國的儒家、道家有那麼多共同的東西,中國文化才容納了佛家,纔有後來“三教合一”之說。生命科學也應該是“三合一”的。我認爲:生命科學將來一定會得到輿論界的認同。

段麗君:謝謝您的支持、鼓勵,還有建議。我看了您提交的論壇論文是關於研究“葛洪”的,非常震撼,我以前對丹道瞭解得很少,看了之後就瞭解那麼一點點,非常神奇。

羅熾:我也沒思想準備參加這個論壇,第一、第二屆的論壇也都沒有來,因此就找到了一篇與生命相關的,我就把它提交了。

段麗君:再次感謝!那我們的採訪到此結束,期待明天能聽到您精彩的演講!

羅熾教授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