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的崢嶸歲月成爲了數代人的獨家記憶,今天讓我們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回望下金山國資旗下上海紅雙喜(集團)有限公司的變革發展之路。

紅雙喜集團

是一家以體育用品、文教用品、中外樂器和帳冊紙品經營管理爲主的國有獨資企業集團,現有參股、控股、全資企業及委託管理的企業7家,包括上海紅雙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馬利畫材有限公司、上海立信會計帳冊紙品公司、上海鋼琴有限公司、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黨組織關係隸屬於紅雙喜集團黨委)等。紅雙喜集團關聯企業擁有“紅雙喜”“馬利”“敦煌”“施特勞斯”和“立信”等著名品牌。

紅雙喜

1959年,爲了兩年後在中國第一次舉行的世界大賽——第26屆世界乒乓錦標賽上使用國產器材,周恩來總理把製作國際比賽用球的重任交給了上海,最終研製團隊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隻符合國際乒聯比賽標準的乒乓球。爲“慶祝國慶十週年”及“容國團奪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該產品爲“紅雙喜”。

70年代的紅雙喜38毫米賽璐珞乒乓球

1995年,上海紅雙喜股份有限公司的乒乓器材成爲第43屆乒乓球錦標賽指定器材,重返國際大賽舞臺。

1996年,受國際乒聯委託,紅雙喜股份公司獨立承擔了國際乒聯的大球研究項目,確立了以40毫米乒乓球爲藍本的改革方向。

2000年悉尼奧運會,紅雙喜股份公司38毫米乒乓球作爲比賽用球,爲38毫米“小球”時代的最後一場世界大賽畫上完美的句號。

同年,揚州世界盃,由紅雙喜股份公司自主研製的40毫米乒乓球正式登上世界大賽賽場。

2000年,紅雙喜股份公司40毫米乒乓球技術標準被國際乒聯採納爲國際標準

在頂級賽事方面,2000年,紅雙股份公司第一次進入奧運會,之後連續6屆成爲奧運會乒乓器材供應商,18次成爲世乒賽的器材供應商。國際乒聯職業巡迴賽總決賽、全運會等一系列國內外頂級賽事也紛紛同紅雙喜開展合作,僅2017年,紅雙喜股份公司就贊助了36個系列的國際大賽、近50個系列的國內賽事。

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會,紅雙喜股份公司研發的環保且不易燃的醋酸纖維40+乒乓球,成爲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使用非賽璐珞材質的乒乓球

2017-2020年,可能是世界上最圓的乒乓球——紅雙喜股份公司優選ABS賽頂D40+乒乓球將成爲包括東京奧運會在內的多項世界大賽比賽用球

紅雙喜近60年的發展歷史實質上是一部不斷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歷史。從中國“趙州橋”拱橋造型的“彩虹球檯”,到“38毫米轉40毫米大球”研製,再到各式各樣的乒乓球拍,紅雙喜始終保持着每年30%的產品更新率,並擁有着百餘項關鍵專利技術與發明。

國際比賽用臺,該球檯採用全木製結構,一直到70年代,球檯的造型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2003年,巴黎世乒賽,“彩虹”球檯問世,採用中國傳統拱形橋結構,擺脫了鋼管時代球檯四平八穩、因循守舊的印象,拉開了世界乒乓器材視覺改革的序幕

2012年,倫敦奧運會,“五環彩虹”球檯閃耀奧運賽場,並被國際奧委會永久收藏於瑞士總部

2016年,亞歐對抗賽,以可視化LED屏幕作爲球檯檯面的“光電彩虹”球檯驚豔亮相

2017年,杜塞爾多夫世乒賽,世乒賽歷史上第一款黑色檯面球檯“彩虹17”再次引領世界範圍內乒乓場地視覺設計和技術的革新

經歷共和國初創、探索、改革開放的各個發展時期,紅雙喜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是中國乒乓器材行業的領軍企業,而且已經成爲了中國品牌的代名詞,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力求做到優勢更優、特色更特、強項更強,真正構築起不可替代的企業戰略優勢,紅雙喜用實際行動彰顯“上海製造”美譽度。

馬利畫材

馬利畫材於1919年初,由著名畫家張聿光先生與其他9位畫家、企業家創辦。創業伊始名爲“馬利工藝廠”。1935年,馬利商標註冊,1958年,馬利啓用“馬頭”作爲其商標圖案,有“一馬當先”,“馬到成功”之意。

1999年,天安門又到了更換毛澤東同志畫像的時候了,不過這一年更加意義深重:這是我國第一次使用國產油畫顏料繪製毛澤東同志像。顏料的生產企業就是上海馬利畫材有限公司。著名畫家葛小光說:“畫中國偉人,只有用中國自己的顏料,我的心情、感覺才特別得好。

近百年來,馬利從一個小作坊的民族資本經營,到解放後的公私合營,到國有、中外合資,再到現在的混合所有制,又從國內走向國際,讓民族的成爲了世界的,這並不僅是飛躍,而是積澱後的厚積薄發。

改革開放40年來,是“馬利”騰飛的40年,中外合資、混合制改造讓馬利迸發出了全新的活力。

馬利畫廊

改革開放讓馬利有了走向世界的機會,馬利公司創建了全國文教用品行業唯一的省(市)級技術中心。技術中心擁有美國和德國最先進的檢測儀器和電腦測色、配色系統,引進了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先進設備,馬利公司發展擁有了堅實的技術平臺。馬利技術中心聘用國內外同行業的技術權威人士作爲公司的高級技術顧問,他們爲馬利技術研發起到強大助推器作用,使馬利多種產品的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馬利產品的開發逐步和國際接軌。

馬利部分研發設備

今日之馬利已經成爲國內有一定規模、產品品種齊全的美術畫材專業公司。馬利牌產品涵蓋各類繪畫顏料、畫筆、畫框、畫架等畫材。國內市場佔有率居前,遠銷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額達到3.7億元,是世界顏料的十大品牌之一。

敦 煌 樂 器

國有着八千多年的樂器發展史,源遠流長,熠熠生輝,其一梁一柱、一絲一節、一孔一軸,皆出於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以及代代傳承的技藝接力。自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起,上海的民族樂器製作行業漸趨形成,從樂器作坊、合作社到當前規模化的樂器廠,雖幾經歲月變遷,卻始終傳承着寶貴的樂器製作技藝。

1958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立,她薈萃了當時上海灘最優秀的民族樂器製作工匠,成爲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的保護單位,並且孕育出了民族樂器行業的領軍品牌—“敦煌牌”。

但“敦煌”的成長之路卻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飽經滄桑!改革開放以後,受“西風東漸”浪潮的衝擊,西洋樂器備受推崇,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借廟躲雨、留根保苗”,尋求自救良策。

80年代上半葉爲“借廟躲雨”曾加工生產過風車、彩蛋、木偶等工藝品

引進雅馬哈電子琴裝配流水線,這是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在80年代中期的大手筆,曾在“流行音樂熱”中有過供不應求的情形

即便在民族樂器行業的低潮中,上海民族樂器一廠仍堅守民族樂器製作技藝的傳承,舉辦敦煌杯樂器製作比賽,提高員工製作技藝,以待風雨後的彩虹。

第38屆敦煌杯古箏製作技能比賽

80年代驗收現場

努力終究是有回報的。多年的技術攻關不僅讓民族樂器生產逐步從傳統的手工製作中得到解放,同時,對品質的精益求精更使得敦煌牌產品屢獲殊榮。再加上一批批技能大師和工匠隊伍的薪火相傳,敦煌有力地扛起了中國民族樂器發展的大旗,爲民族樂器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功研發民族低音拉絃樂器

低音古箏、多聲弦制箏驚豔亮相

新世紀以來,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成功研發了低音拉絃樂器、多聲弦制箏、低音古箏、短箏等樂器。

“敦煌杯”第114屆琵琶製作交流現場評審會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啓的敦煌杯樂器製作比賽,邀請民樂演奏家、教育家擔任評委,以此來不斷提升員工的樂器製作技藝,迄今已經舉辦了百餘屆。

60年來,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不斷努力下,“敦煌”品牌承擔起了傳承、弘揚和發展中國民族樂器文化事業的使命和責任,以“四個新”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努力發揮品牌新優勢、鏈接社會新資源、創造發展新動力、營建企業新格局,推動中國樂器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老字號“敦煌”品牌,逐步成爲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塊“金招牌”。

2006年,企業在新加坡聯合舉辦“華樂風采——華族樂器大展”活動,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國外舉辦中國民族樂器展覽會。時任新加坡總統納丹親臨展會現場爲展覽揭幕,在新加坡的各國使節及政、商、文化藝術界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自建樂團國外演出摘桂冠

2011年,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赴烏茲別克斯坦,獲得第八屆東方之韻國際音樂節金獎。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是企業自建的滬上唯一的職業民族室內樂團,多次隨市委市政府赴國外進行民樂文化交流。

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2017年,企業聯合主辦“盛世華箏——首屆澳門國際古箏音樂節”,2520人成功創下了同臺演奏“敦煌”古箏的新吉尼斯世界紀錄。

敦煌樂器的定位很明確,它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文化產品。傳承並不意味着墨守陳規,而是要在保持傳統民樂精髓不變的前提下,在創新與時尚上大做文章,致力於創造值得後人收藏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化產品。

企業以文化視角打造產品,讓民族樂器的面貌煥然一新,售價數萬元的高端樂器備受市場歡迎,成爲引領行業發展的風向標。

“金木水火土”五行系列古箏

改革開放40年來,金山區國有企業在區委、區府的領導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創新能力和經營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區域經濟全面崛起的頂樑柱,更是推動區域經濟邁向新臺階的主引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