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西安作爲中國六大古都之首,先後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其中唐朝是最偉大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大唐王朝建立之後,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對待四周的少數民族,全部是開放包容的心態,所以唐太宗才被少數民族稱讚爲“天可汗”。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很多來自西域、中亞,甚至更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留在長安居住生活,並且最終死於長安,埋在長安。近些年來,在西安周邊的考古挖掘中,經常會發現來自西域少數民族的墓葬。

前幾年,在西安市南郊的一處建築工地上,工人在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墓葬,考古隊趕到之後,一共清理出了十幾座隋唐時期的墓葬,但可惜的是這些墓葬大部分被盜一空,基本沒有任何考古價值。

只有一座編號爲6號的唐墓規模較大,並且保存完好。經過發掘,考古人員發現6號墓是一座帶有墓道的大型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組成,由於盜墓和施工的破壞,墓道、墓室穹頂都已塌陷,墓室中只殘留一兩層的棺牀以及少量的遺骨。

雖然沒有出土珍貴的文物,但考古隊員卻在甬道的淤泥中清理出了一塊墓誌銘,這多少讓現場失望的考古隊員有些心理安慰。這件墓誌銘長約半米,厚20公分左右,在墓誌盒頂部刻有“唐故突騎施王子志銘”九個大字,由此可以斷定這是一座唐朝時期少數民族突騎施王子墓。

根據墓誌上銘文的記載,墓主人是突騎施部落施奉德可汗王之子,大唐交河公主之孫。《新唐書·突厥》記載,唐玄宗時期,突騎施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公元718年,首領蘇祿自立爲可汗,開始稱霸西域地區。唐玄宗爲了拉攏他,將同樣是突厥人的阿史那懷道之女冊封爲唐交河公主,下嫁於蘇祿可汗,此次發掘墓葬的主人就是蘇祿可汗的孫子。

史載突騎施部落主要活動與西域地區,爲什麼王子的墓葬會出現在長安呢?在墓誌中有這樣一句話“少自絕域質於京師”,短短一話卻包含了太多的歷史信息:這位突騎施的王子雖然身份尊貴,但並不受可汗的寵愛,所以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到大唐首都長安作爲人質。當時很多少數民族爲了表示忠心,都會送一位王子到長安作爲人質,大唐王朝一般封他們爲宿衛(保衛皇室的一種官職),表面看皇帝對其十分重視,但卻沒有實權。

對於這塊墓誌銘,考古專家表示具有非常大的歷史價值,對於研究唐與邊疆少數民族關係、唐代質子宿衛制度以及唐文化對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的影響有着重要的意義。在最後,考古專家還提到了一件考古中發生的趣事:

根據墓誌銘上的記載,這位突騎施的王子的名字,竟然和一千多年之後的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愛新覺羅·載湉的年號相同,都是“光緒”。《說文解字》:光,光大;緒,未竟之功業。“光緒”意思是“光大未竟之功業”。

不過當時的清朝早已瀕臨滅亡,這個抄襲前人的年號也並沒有讓清朝重振國力。考古隊員們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後都愣了好久,然後就是大笑不已,開始嘲笑當了一生傀儡的光緒皇帝,竟然連年號都是抄襲古人,當時清朝的大臣真是夠愚蠢、無恥的。

參考文獻:《西安突騎施唐代墓葬考》、《新唐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