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申遺”打包四條古道:

  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荔枝道。

  “蜀道申遺”進展:

  “蜀道”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並被納入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提名名單。

  蜀道申遺,任重道遠。

  隨着蜀道申遺工作的深入開展,近日獲悉劍閣境內的古蜀道即將大規模修復,計劃總投資5400萬元。

  親,你怎麼看?

  你有什麼良好的建議提供給蜀道保護和修復的工作者們……

  古蜀道現狀之一:

  劍門蜀道遺址(劍閣段)從劍門關高峯村與昭化交界至馬燈鄉與梓潼交界瓦子埡,途經劍門關鎮、漢陽鎮、城北鎮、普安鎮、涼山鄉、柳溝鎮、垂泉鄉、武連鎮和馬燈鄉等9個鄉鎮27個村,道路全長77.68公里。現存古石板道保存較好路段長約11.8公里(主要集中在石洞溝段、抄手鋪段和攔馬牆段等);有石板但保存較差的路段約11公里;路面(無石板)和路基完全損毀路段長約28.21公里(其中劍門關至漢陽場鎮、涼山場至武連場鎮、瓦子埡至梓潼交界最爲嚴重);蜀道沿線場鎮和108國道公路侵佔路段長約17公里(包括劍門關、漢陽、劍州古城至武連等7個鄉鎮);農村改建水泥道佔道3.2公里;機耕道3公里;鄉村房屋13戶約30間,佔道0.17公里;另外劍門蜀道穿劍門關、翠雲廊景區長度約3.3公里。

  2017年在垂泉鄉、涼山鄉蜀道沿線選擇兩處既沒有石板路面且路基已嚴重損毀的路段,開展蜀道修繕試點工作。

  按照文物“修舊如舊”原則,收集與古道相近的石板石材,採取原工藝進行了重新鋪設。

  這是剛剛修復出的位於劍閣涼山鄉的一段古道。

  未被修復的原生態的古蜀道,是這個樣子的。

  親,這段古道,你說是修復還是不修復?

  修復方案:

  該工程分四段實施,即界碑梁(高峯村與昭化交界)至漢陽鋪段、漢陽鋪至普安鐘樓段、普安鐘樓至柳溝驛段、柳溝驛至武連驛段。目前由設計單位天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提交的普安鐘樓至柳溝驛段設計方案已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待該段竣工驗收合格後,再對另外三段進行另行報批。

  2018.8.16拍攝到的劍閣涼山鄉攔馬牆古道上清晰的“車輪印”,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那是附近村民於上個世紀90年代,爲方便生產生活,使用農用機械或機動車輛搬運農用物資,在古蜀道內側修建的一條機耕道。他們已建議建設防火便民通道,重新規劃選址景區內機耕道路線。不與古蜀道線路重複,不影響蜀道安全,恢復原古蜀道道路及歷史風貌。加強劍門蜀道攔馬牆段日常安全監管巡查。設立醒目的“禁止車輛入內,禁止攀爬、禁止剪伐、禁止塗污、禁止取土”等標識標牌。

  2018.08.24拍攝,昭化天雄關上風化剝蝕嚴重的清代石碑。

  蜀道上亟待保護的文物

  美輪美奐的古蜀道會不會在人爲修復中失去奪人心魄的光芒?

  蜀道不保護和修復,又會一天天變壞。可一人工修復,又會不會失去了歷史的神韻?

  糾結……

  這些原生的古道要不要去“修復”啊?

  今後走在修復後的古道上,還會不會再見石板上的苔蘚和落花?

  爲保護蜀道上的這些千年古柏,會用石頭砌牆護根嗎?

  原生態古蜀道,歷經千年滄桑,道路損毀嚴重,崎嶇坎坷,該不該修復呢?

  這帶着古老歷史文化痕跡的石板路,不會也要被“修舊如舊”吧?

  這個隱在深山中的明代“清涼橋”,會不會被專家們修葺一新呢?會不會像劍門關下那座明代“劍溪橋”一樣,以安全的名義加上護欄呢?

  位於石洞溝的明代石塔埡古橋,嗨,小哥,你是赴京趕考的麼?

  山人帶你們走古道,你們卻坐在古橋上看灰機……

  真擔心這座古橋被專家們加上護欄。

  古道旁廢棄的石碾,一定要保護好這些已經不多見的東東啊。

  一位孤獨的蜀道徒步者正寂寞的走過一古道人家

  原生態的抄手鋪古道,被修復後不知會是怎樣的感覺?

  龍源翠雲廊,古柏還在,古道早已是荒草叢生。

  通往江石鄉的“一碗錢古道”上,這塊石頭真大啊,全靠它壓住古柏的根,大樹纔沒有在千年的水土流失中倒掉。

  柳溝翠雲廊被廢棄的民房,古道被荒草掩沒,不辯路徑。

  柳溝驛古道

  石洞溝古道

  松寧橋古道

  攔馬牆古道

  任家坡古道

  梘架溝古道

  十里碑古道

  碑碑梁古道

  漢陽鋪古道

  七里班古道

  天雄關古道

  梅嶺關古道

  龍洞背古道

  千佛崖古道

  郎鐺驛古道

  劍門蜀道,明皇聞鈴處。

  糞土當年萬戶侯,ye!

  這是涼山鄉至柳溝驛處,剛剛實驗性修復出的一段古道,親,你感覺怎麼樣?

  2016年起,山人開展的“系列公益文化線路尋訪活動”【走蜀道助申遺】,計劃帶着朋友在原生的古道上走100站,目前已走57站,前30站已經集集成書出版。蜀道馬上要大規模修復了,看來走100站原生古蜀道的目標就要落空啦……

  紀念畫冊《走蜀道助申遺》(上卷),四川美術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有些古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被修成了鄉村水泥路,如今前來徒步的愛好者走在上面心裏很不是滋味。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入侵,半壁山河淪陷,爲民族圖存,修築支援前線的抗戰公路,梓潼段古蜀道被修成了現代公路(如今的108國道綿陽至劍閣段),但築路工程師們還是儘可能的保護了古道上的古柏樹。

  過去山人常說:

  你來不來,古蜀道的美,都靜靜地在深山裏熠熠生輝。

  可今天,山人不得不換一種說法了——

  親,你再不來,古道也許就不古啦……

  還不快來跟着山人走蜀道,

  古蜀道就要被修復了……

  古道之美在於古也!

  親,古道就要修復啦……

  但願修復後的古蜀道,還如下面這首古詩描寫的那樣,如斯美好——

  劍門路,

  崎嶇凹凸石頭路。

  兩行古柏植何人?

  三百長程十萬樹。

  翠雲廊,

  蒼煙護。

  苔滑蔭雨溼衣裳,

  回柯垂葉涼風度。

  無石不可眠,

  處處堪留句。

  龍蛇蜿蜒山纏互,

  傳是昔年李白夫,

  奇人怪事教人妒。

  休稱蜀道難,

  莫錯劍門路。

  作者:陳洋

  來源:新浪博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