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就是說,或許諸葛亮喫三四升米,是正常狀態,但司馬懿一定會以此告訴他的將士們,這是不正常狀態。他不答應出戰,卻問使者,諸葛亮一天能喫多少米。

《晉書·宣帝紀》上曾記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也就是說,當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五丈原的時候,司馬懿拒不出戰,諸葛亮派使者去催他。他不答應出戰,卻問使者,諸葛亮一天能喫多少米。使者回答說“三四升”。於是司馬懿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在東漢及三國時期,1升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1毫升米大約0.75克,因此,三四升便相當於現在的1斤到1.2斤。
其實,說起來,一個人一天能喫1斤多米,已經是很多了。何況,那時候諸葛亮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在那個年代,50多歲真的是老人了)。既然如此,司馬懿爲什麼卻就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一天喫三四升,在古代真的很少。
古代是一個食物極不豐富的時代,食物非常稀缺,可以喫的東西也很少,能喫的,也就是米麪這樣一些主食,肉和蔬菜都是很少的,水果及其它一些糕點零食就更少了。因此,古人喫的主食其實是非常多的。
再加上古人主要進行體力勞動,而軍營裏的士兵,進行的是更重的體力活,因此,其食量肯定是超過一般老百姓的。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因爲食物豐富了,都沒有飢餓的體驗。可在幾十年前,咱們國家還沒有達到溫飽線的時候,所有人對飢餓的體驗都是又深刻又強烈的。那時候也是食物不豐富,而恰恰是這種不豐富,人反而喫得異乎尋常的多。同時地裏的產量又不高,因而人對食物的慾望就更強烈,因而也喫得更多。
這樣看來,諸葛亮一天一斤多一點,一頓三四兩米,確實顯得並不多。
再加上使者在說話的時候,爲了避免被司馬懿小看,肯定還有誇大的成分。因此,諸葛亮的實際情況應該喫得更少。司馬懿用此判斷諸葛亮,其實是沒錯的。

二、司馬懿判斷諸葛亮活不長,不僅僅是因爲他喫得少。
司馬懿問使者的話,其實包含兩句。一是關於飲食的,一是關於工作的。
司馬懿在問諸葛亮工作情況的時候,使者回答是打二十軍棍以上的刑罰,都要諸葛亮親自審批。使者這樣的回答,應該不會是假的。使者之所以這麼說,想要表達的是諸葛亮親力親爲,關心士卒,在軍中的威信很高。
顯然,使者並沒有搞清楚司馬懿問話的意思。司馬懿是想看看諸葛亮累不累。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打理,當然累得夠嗆了。
諸葛亮本身喫得並不是很多,又那麼累,當然活不長的。

三、司馬懿想要通過這個話,告訴自己的將士,不用出兵應戰。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五丈原的時候,一直堅守不出戰。
司馬懿爲什麼堅守不出戰?一是曹叡猜忌他,怕他打敗蜀軍後做大,所以要求他不出戰。二是司馬懿自己也不願意出戰,因爲一出戰,軍權就可能被曹叡削奪;同時,他也沒有一定能戰勝諸葛亮的把握。所以就那樣耗着,一直不打。就算諸葛亮讓使者送了他一套女人的衣服,他也不以爲辱,堅決不出兵。
但是,他這樣堅決不出兵,卻讓魏軍將士很不滿意。因爲那些將士想要建功立業啊。同時,看到司馬懿被諸葛亮那樣羞辱,也覺得非常丟臉。所以想出戰的心情異常強烈。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司馬懿需要說服將士們。
他說服魏軍將士們用力兩個辦法。一是經常做出一副故意要出戰的樣子,嚇得曹叡趕緊派了個使者來,帶着一根杖節,站在門口,阻止司馬懿。二是司馬懿向將士們傳遞一個信息:諸葛亮活不久了。咱們不用管,等到諸葛亮一死,咱們就能不戰而勝了。
爲什麼說諸葛亮一死,就能不戰而勝呢?因爲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管,這說明他不但勞累,而且肯定沒有培養出什麼人才。他一死,蜀軍自然就沒救了。
也就是說,或許諸葛亮喫三四升米,是正常狀態,但司馬懿一定會以此告訴他的將士們,這是不正常狀態。諸葛亮喫得少,一定活不久。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