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網課”的是與非① | 疫情下的“停課不停學” “五位一體”保障每位學生均等獲得教育

責編|田 雄

爲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園蔓延,全國各高校、中小學校、幼兒園已推遲春季開學時間。日前,教育部印發《關於深入做好中小學“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提出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停課不停學、不停教”落在實處,爲此不少學校開展線上教學。

但在我國一些偏遠山區,手機信號微弱甚至沒有,更別提家庭安裝無線網絡設備,在甘肅農村甚至出現父親騎駱駝帶孩子上山找信號的窘境。疫情來襲,網課似乎成爲實現“停課不停學”的主要手段,但隨之暴露出來的“數字鴻溝”問題也更加凸顯。

山區學生上網課出乎想象的難

“現在怎麼樣,有沒有信號?”

“好像有點了。”

“那我們現在坐這上課吧。”

3月8日,甘肅肅北縣石包城鄉牧民那仁滿德里帶着他上一年級的兒子阿依魯騎駱駝找信號上網課的視頻(酒泉廣播電視臺播發)引起了公衆關注。

那仁滿德里居住的哈什哈爾村處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想在那裏找到手機信號滿格的地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自從學校網課開始後,阿依魯和爸爸每天都會騎着駱駝,邊放牧邊尋找信號。如今,信號滿格的半山腰成了阿依魯每天上網課的地方。

在那仁滿德里看來,由於受疫情影響,當地學校不能如期開學,一些偏遠牧區由於網絡信號不好,孩子上課就成了難題。

相對城市的學生,偏遠地區孩子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條件相對落後,疫情期間他們每天爬到山頂搜信號、四處尋找無線網絡,甚至有的學生每天6點起牀,書包裏裝上一天的乾糧,爬到半山腰搭起的帳篷裏上網課。

對四川旺蒼縣金銀村15歲的高中女孩楊秀花來說,當前正是她學習要緊的時候。

金銀村地處旺蒼縣西北部,以山路爲主,距縣城60公里,交通不便,村子僅住了十幾戶人家。由於村裏信號不好,上網課經常掉線,楊秀花需要走半個小時的山路,去離家4公里的懸崖下聽課,“這個地方信號特別穩定,我們要求在7點45分打卡報到。”

楊秀花每天6點起牀,學習到下午5點纔回家,媽媽在書包裏裝上饅頭、包子和水,這是她一天的口糧。

幸運的是,當地政府得知消息後,安排電信公司給她家安裝了寬帶,以保證楊秀花能正常學習。由於秀花家是貧困戶,寬帶不收取費用,只需每月給手機充值29.5元話費即可,直到家裏脫貧再按照標準價格收取費用。

貴州務川苗族仡佬族自治縣的學生陳豔茹,爲了趕上直播課程,3月3日早上7點就收拾好揹包,帶着小桌椅板凳、雨傘、火盆和充電寶,冒雨走了近1個小時山路,終於找到信號好的地方,撐開傘坐下來。

“山上經常有雨,坐在路邊上一節課手腳都凍僵了,我隨身攜帶小火盆取暖。”她說,如果趕上全天有課,這條山路走兩個來回,需要兩三個小時,到家已經天黑了。

儘管條件艱苦,但陳豔茹堅持每天走山路上網課,她要和全班同學同步學習,不想落下課程。

在湖北襄陽,10歲的三年級學生敖金濤,每天需要走5公里路,到村委會上課。他家所在的南漳縣四埡村,屬於高寒山區,網絡信號時有時無,當地村委會騰出會議室,讓村裏8名在家不方便上網課的孩子過來學習。

有一些學生,由於父母都在外地務工,家裏沒有WiFi,爲了節省手機流量,只能到處“蹭網”。

目前,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北等山區,上網課成爲學生面臨的共同困境。

在線教學,教師無奈應對

2月16日,黑龍江省教育廳就全省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線上開課做出工作部署,提出確保3月2日之後不具備開學條件的中小學校線上開課,同時要求對本省援鄂和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家庭貧困學生、留守兒童、殘疾兒童等特殊羣體和不具備網上學習條件的學生,要“一生一案”研究對策、保證學習。

哈爾濱一所公立中學初一班主任、英語教師閆敏稱,疫情發生後,她幾乎每天都在微信羣裏囑咐家長和學生別出門,讓學生好好寫作業。

但她和同事都不喜歡這種匆忙上線的網課,“倉促之間,家裏沒有專業設備,老師們都沒有上網課的經驗,沒有教材和參考書,學生也沒有,每天盯着電腦,大家眼睛都受不了。”

她認爲,疫情期間學生宅在家裏做家務、學蒸蛋糕也是不錯的學習體驗,如果真想學習,可以找專業的線上課外培訓機構。

另外,不僅學生滿山找信號,一些被隔離在家的教師也遇到了同樣的難題。

大山裏的冬天寒風刺骨,有的教師在山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

西安英語教師王媛,來到湖北探親,因疫情暴發被困在當地。爲了上網課,她連續一週每天揹着電腦、桌子爬山坡,只爲找到一個信號穩定的地方。

“我的網課需要一邊放做好的PPT,一邊講解給學生聽。”王媛說,信號不好的時候,學生聽不清,還會提出讓她戴上耳機。

但她依然擔心學生因爲體諒自己而隱瞞真實的聽課感受。直到一天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反饋真實的上課狀態,同事才發現,王媛裹着軍大衣坐在山頭,每天至少3個小時。

目前,相關部門已經解決了王媛的上網問題。

一位河南的中學語文老師林霞向本社記者表示,爲了上好網課,她提前一週時間學習各種直播教程,但上網課期間依然避免不了掉線、網卡、沒有聲音、屏幕定格的情況,與學生的交流時常中斷,1小時的課程往往要延誤半小時。

老師不想當主播、學生不想上網課,師生們對在線教學的各種吐槽仍在繼續……

從面對面授課到網上直播教學,這種模式不僅讓學生不適應,也讓教師感到無奈。

不能“一刀切”要求學生線上聽課

考慮到師生上網課的困境,日前,教育部總結推廣了各地前一階段“停課不停學”的典型經驗做法,並再次提出指導意見,嚴格禁止普遍要求教師直播上課或錄課,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儘量避免因打印作業或學習資料而造成家庭臨時購買設備,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

3月2日,四川省教育廳發佈了關於全省中小學校開展線上教育教學工作的補充通知,其中提到開展線上教育教學活動要以錄播教學爲主,結合線上指導、網上答疑。線上教學以電視播出爲主,避免學生過度使用手機、電腦學習,確保播出安全和學生用眼安全。

四川師範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山接受本社記者採訪時表示,2月17日以來,身處全國不同地區的川師大法學院96%以上學生均能按要求參加各種形式的網絡課堂學習。

陳山指出,在這個特殊的抗疫時期,應該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均等地獲得教育。尤其要照顧那些因爲客觀條件不太好進行在線學習的特殊個體,對於經濟有困難,因爲參加在線學習而增加經濟負擔的學生,學校應提供一定的經濟幫助;有關電信機構也應當精準地減免這些孩子在線學習消耗的流量費。同時,對於地處偏遠,網絡信號不好或者根本沒有網絡信號的學生,不搞“一刀切”,由各年級輔導員將同一年級的情況彙總,組織專門的教學團隊通過電話、信函等方式指導孩子們校外自學,正式開學以後再集中進行補課。總之,“停課不停學”是特殊時期的非常之舉,而育人則是全過程、全方位的,“一個都不能少”。

河南大學法學院院長蔡軍向本社記者指出,現在城裏孩子上網課一般都沒問題,但一些農村地區尤其是網絡信號不能全覆蓋的地方,學生到山上、房頂上或者荒郊野外去找信號學習,不僅路途較遠,而且也不安全。

“這種情況下,學校就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學生線上聽課,要根據實際情況落實,教師可以通過短信或電話告訴學生所看的書目、要學習的一些知識。學生不一定非要通過上網課學習。”蔡軍建議,暫時不能返校的學生可以參加社會實踐,走到田間地頭瞭解風土民情、關注民生,這對專業學習也是一種促進作用,停課不停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院長張二軍向本社記者建議,全國需要“五位一體”保障學生停課不停學。

他表示,受疫情影響,全國高校、中小學採取網教活動保證停課不停學,但各地因網絡資源不均衡及技術因素,出現了教學直播阻塞、卡頓等現象,甚至發生因無手機上網課引發學生自殺的極端事件。

“由此,亟待構建學校、教育主管部門、政府、網絡企業及公益組織 ‘五位一體’的停課不停學保障體系。首先,學校應做好每位學生的網教資源調查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不能解決的應儘快上報主管部門落實;其次,對於沒有網絡資源的偏遠地區,政府應積極協調網絡企業建設;再次,網絡企業在疫情期間應有所擔當,以保證每位學子網課順暢;最後,公益組織應做好對網絡資源匱乏學生的資助工作,從而滿足每一位學子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張二軍直言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