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初冬的南京既有枫叶的火红,又有梧桐的金黄,浓墨重彩中又迥于江南的秋景,走在鸡鸣寺旁的街道上,五彩斑斓的树叶把马路遮蔽成林荫大道。在鸡鸣寺东侧一墙之隔的南京市委、市政府大院,原是中华民国的考试院所在地。

由鸡鸣寺路左侧循石级缓步而上,一座黄墙洞门迎面而立,洞门正中“古鸡鸣寺’,四个金字熠熠生辉,这就是鸡鸣寺老山门,平日不开,香客要从南面新修的山门进出。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1934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南京》中写道:“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

朱自清笔下的鸡鸣寺曾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由于皇帝的尊祟,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但是这所古刹,命运多舛,几兴几废。梁大同三年(538年),同泰寺浮图因雷击起火,酿成寺内大火,这座庞大的寺院只有瑞仪和柏堂两个大殿幸存,其余皆化为灰烬。中间各朝又有兴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圣祖玄烨第六次南巡到南京时,由曹寅陪同参观了鸡笼山观象台和鸡呜寺,康熙题写了“鸡鸣古迹”四个大字,并刻石立碑。曹寅又集资修葺大殿和宝塔。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与皇后到鸡鸣寺游览,问鸡鸣寺名称的由来,大臣们如实禀报:该山原名鸡笼山,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前明皇帝朱元璋至此,觉得山下是培训国家栋梁人才的太学国子监,其名与旨意不合,遂改为鸡鸣山,寓意“晨兴勤苦”。寺随山名,于是称鸡鸣寺。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赋诗一首”鸡笼今日改鸡鸣,千古何曾有定名。调御大夫破颜笑,六朝久矣此凡荆。”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文革期间,鸡鸣寺为南京无线电元件九厂占用,1973年工厂电线失火,寺内主要殿宇观音楼、豁蒙楼、景阳楼等被烧毁。1983年以来,在方丈宗诚法师领导下,寺庙修复了头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豁蒙楼、景阳楼、韦殿、弥勒殿、志公台、念佛堂、药师佛塔、藏经楼、法堂、客堂、随后又逐步修了大山门、毗卢宝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今天的古鸡鸣寺名字虽古,建筑却是全新的,但可称得上是现代佛教建筑和艺术的精华。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鸡鸣寺依山而建,从前往后,层层拔高,古木森森苍翠无边,殿宇巍峨高耸,布局紧凑。拾阶而上,一座七层八面的药师佛塔拔地而起。塔高约44米,斗拱重檐,铜刹筒瓦,在阳光照耀之下,塔刹金光溢射四方。塔身外观为假九面,实为七级八面,建有内梯外廊,玲珑端丽宏丽壮观。每当旭日东升,塔身霞蔚缭绕,金光闪射,至为壮观。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此塔被称为消灾延寿的药师佛塔,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迹。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为时南京市委书记张耀华所题。药师佛塔供奉有药师如来铜佛一座,系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再南京登基时钦命所铸的庄严宝像,后供奉于北京雍和宫,1972年由赵朴初向国务院提请、经周总理批准送给南京灵谷寺,灵谷寺维修时,将该佛像暂存市文管会,宝塔建成后,又从文管会迎奉于塔内。塔内二层内有北京中南海接来明代金丝楠木佛龛四只,每只龛内皆供奉一药师佛。盖意在为凡俗祈福,消灾延寿,祷祝社稷,国泰民安。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有的人称鸡鸣寺为铜佛寺,不是虚名。一般寺庙的佛像或泥塑或木雕,而重建后的鸡鸣寺各殿的主要佛像多是铜质。药师佛塔供奉有药师如来铜佛、天王殿弥勒佛、铜佛殿的释迦牟尼佛、观音楼的观世音佛都是铜质。

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也与众不同,是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里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依山傍水的鸡鸣寺依皇家规格建制而成,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正好有佛事活动,钟磬声里,好多年轻端庄的尼姑从毗卢宝殿两边的走廊鱼贯而入进入殿内,齐刷刷在大殿两侧站好,静默,双手合十跪拜菩萨,然后起立。木鱼声声响起,随着节奏,她们嘴里开始轻轻念念有词了。原来鸡鸣寺从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同时这里还是江苏唯一尼众佛学院的所在地。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每当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九日、九月十九日,即观音菩萨诞生、成道,出家纪念日,五、六万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敬香,人流如潮,幽净的寺院热闹非凡。

这里幽幽的古味里,最香艳绮丽的末过于胭脂古井了。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发兵伐陈。陈后主自恃长江天堑可守,苟安江南沉缅于酒色,与张丽华、孔贵妃以及一帮闲臣游宴赋诗,通宵达旦,犹奏乐府吴声《玉树后庭花》、《临春曲》。把国事完全置于一边。直到台城被攻破,陈后主才酒醒,慌忙携宠妃张丽华、孔贵妃隐匿于景阳殿侧的枯井中。后被隋兵发现。当隋兵将他们三人从井中吊上来时,纷面黛目的嫔妃涕泪俱下,胭脂沾满井石栏,以帛拭之不去,遂留下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宋朝进士曾巩写了《辱井铭》,书篆文刻于石井栏之上,铭曰:“辱井在斯,可不戒乎。”

秋色鸡鸣寺,古韵,历史,禅意!

至今游人到此都在打听和揣度陈后主的香艳故事,一口枯井,一方石碑,将胭脂井与陈后主和张丽华的故事联系起来,似乎其中有个难解的情结,因为历来亡国君王的情感故事似乎令人更兴趣。所以演义出来的历史往往比历史的原貌更容易被接受和流传下来。

出了鸡鸣寺后门,就是南京的明城墙遗址博物馆。它从明代开始被人们称为台城。从台城眺望鸡鸣寺,所有围墙全是金黄色。太阳穿过层层的树叶,黄的、绿的树叶,阳光穿透枝桠,一地斑驳,最美的秋天在这儿展露无遗。太阳正好挂在塔顶,营造出一种神秘庄严的氛围。梧桐黄叶中的鸡鸣寺,更是难得的安静和舒适。

文/佟鸿举

精品头条-来自微信公众平台

北京民俗(bjminsu)

北京民俗版权作品,转载与合作事宜,请进入微信公众平台联系小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