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行前經濟學家王燕:全球危機需各國協同保護弱勢羣體

  開欄語: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恐慌情緒席捲全球市場。全球多個主要股市觸發熔斷機制暫停交易,數十個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與此同時,部分國家出臺救市措施,包括臨時禁止股票賣空、央行投放流動性等。

  全球經濟危機來了嗎?如何看待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形勢?疫情將對全球化帶來哪些挑戰?全球經濟如何應對疫情衝擊?疫情之後,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將發生哪些變化?新京報邀請中國、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圍繞國內公衆關注的經濟議題,記錄他們的經濟觀察。

  今天我們推出第三期《世行前經濟學家王燕:全球危機需各國協同合作保護弱勢羣體》。以下是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王燕和聯合國總部可持續發展融資項目研究組成員徐印印的全球經濟觀察:

  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IFF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資深訪問學者王燕。

  自從2003年暴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SARS)以來,世界變得更加一體化,傳染病的全球成本也上升了。截至2020年3月18日,全球新冠病毒死亡人數已至少達到8,727,該病毒已感染超過20萬人。 2020年3月11日下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拉響最高級別警報,確認其爲全球大流行。 

  與2003年SARS暴發相比,新冠病毒可能在中國和全球範圍內產生難以預測的巨大經濟影響。考慮到現階段數據的匱乏以及難以分離出一個單一因素對區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這種趨勢很難被明確解釋。但是,從長遠來看,過去的股票市場歷史和全球經濟,儘管它們的表現在傳染病發作期間都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依舊爲可預測的復甦提供了一些證據。 不過,與2003年相比,全球化導致當前的世界經濟變得更加脆弱。

  【股票市場】

  疫情對股市的即時衝擊顯而易見  但中國股市已開始緩慢復甦

  2003年,SARS疫情的暴發席捲了亞洲市場和經濟體,但這對中國股市只產生了短暫的影響,在短短的六個月內就獲得了恢復。隨着當時疾病傳播速度減緩,香港也有相類似的快速恢復。

  此次疫情對股市的即時衝擊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股市在春節後閉市10天后重新開盤,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衝擊:上證指數、深圳成指、滬深300、創業板4大指數全面大跌8%。儘管中國人民銀行爲緩解經濟壓力而降低了短期利率,注入了1.2萬億元人民幣,上證綜合指數仍然下跌了7.72%,是四年多來最大的跌幅。製造業,房地產業和建築業的公司遭受了嚴重打擊,而大多數醫療保健股則有所上漲。在全球範圍內,日本、墨西哥和澳大利亞的股市呈現出了明顯的下降,而其他國家則基本保持不變。在隨後的一週中,亞太市場大部分都呈現下跌,但上證指數上漲0.33%,收盤於2875.96。中國股市已然開始緩慢復甦。

  然而,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美國疫情暴發後,於3月8日至3月19間,發生了歷史上的第二、三、四及五次熔斷。北京時間3月16日,標普500指數開盤下跌220.55點報2490.47點,跌幅8.14%,觸發了第三次熔斷,美股暫停交易15分鐘。納斯達克指數開盤下跌482.15點,跌幅6.12%,報7392.73點;道瓊斯指數開盤下跌2250.46點,跌幅9.71%,報20935.16點。恢復交易後,美股跌幅繼續擴大,道指一度跌逾12%,創1987年以來最大跌幅。本文殺青時美股繼續下跌,並在3月18日發生歷史上第五次熔斷,跌幅6.3%,再次暫停交易15分鐘。而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表示,美國“可能”正在走向經濟衰退。

  【 經濟增長】

  新冠疫情或已造成近2萬億美元的損失 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下降一個百分點

  有研究結果表明,SARS在2003年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爲400億美元,估計增長率下降了0.1%。 誠如亞洲開發銀行(ADB)總結的那樣,SARS嚴重影響了需求方面的短期經濟增長,特別是對服務業而言,但其長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能否迅速實施有效的公共衛生政策。

  2003年SARS危機平息後不久,中國的整體經濟狀況迅速恢復,經濟增長率從9.1%攀升至10%的年增長率。儘管某些行業,如航空、旅遊和其他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受到了威脅,但SARS疫情的暴發似乎使生物技術/製藥行業從中受益。

  考慮到此次疫情暴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很可能將中國的2020年經濟增速降至5.6%,較1月份的預期下降0.4個百分點。基於同樣的估計方式,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測,在全球範圍內,經濟增長率將下降一個百分點,將造成約9000億美元的收入損失,2020年的GDP增長率爲1.7%。該組織預測,新冠病毒造成了近2萬億美元的損失。

  【三大產業】

  新冠肺炎暴發嚴重打擊區域旅遊業 進而重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

  在長達14天的隔離期間,部分驚慌的市民開始儲備新鮮食品,這給中國的糧食供應帶來了一些挑戰。對於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城市,例如香港,這一情況更加糟糕。

  2月7日,壽光蔬菜價格指數上漲0.64%,至175.38點,飆升至多年以來的新高,這也意味着許多地方的新鮮食品零售價格開始上漲。疫情也中斷了運往中國的肉類運輸,從而明確發出了肉類短缺的信號。由於非洲豬瘟,國內豬肉價格已經很高,中國將開始更大程度上地依賴肉類進口。 類似地,據報道,由於中國從印度和新西蘭的進口量有限,疫情暴發導致了小茴香、芝麻、花生油和奶製品等商品價格大幅下跌。

  與之相對,目前在美國各地,特別是疫情較爲嚴重的地區,也出現了民衆囤積生活和防疫物資的現象。

  現代旅行和勞工移民模式在疫情傳播中起着關鍵作用。 流行病對於社會造成的經濟負擔並不僅僅是傳統估計的與疾病相關的私人和非私人醫療費用(診斷和治療),還包括因疾病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而減少的收入。

  事實證明,由於恐懼和恐慌,2003年SARS疫情暴發降低了社會交往水平,繼而減少了經濟交易量,進而影響了經濟。 雖然減少社會互動也有助於減緩疾病的傳播,因此可以控制疫情的直接負面經濟影響,但疫情對於製造業生產延誤的影響仍然是難以衡量的。尤其是在快速全球化的情況下,即使產品成品不在中國組裝,大型製造公司仍依賴於遍佈全國製造中心的零部件供應商來確保供應鏈的完整。

  在短期內,工廠的關閉在全國範圍內已經造成了一些供應中斷。而在隔離最爲嚴格的設有特別經濟區(SEZ)的省市,其中一些城市和地區已因出於安全考慮將關閉時間再延長了兩個星期。儘管人們對新冠病毒疫情將對全球市場產生相對短期的影響抱有某種樂觀的態度,但中小型公司仍面臨着物流方面的問題和運營挑戰,而這些問題在疫情暴發前就已經存在。由於中國已成爲許多全球業務運營的製造業中心,因此中國生產放緩對任何特定國家都會產生影響,這取決於其行業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程度。尤其是湖北省,對金屬的需求將急劇下降。而湖北省作爲汽車製造大省,其年產量爲2500萬輛,佔中國機動車輛的9%。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初步估計,這場危機可能導致全球價值鏈上的商品出口至少減少500億美元。2019年的初步數據表明,世界貿易額比上一年萎縮了3%,對2020年和2021年的初步預測表明,如果主要經濟體之間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得到遏制並且國際貿易環境恢復穩定,則將適度增長。但是,考慮到COVID-19危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這些預測都不得不被下調。

  此外,旅遊業和與旅遊相關的部門在2003年受到SARS暴發的嚴重影響。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估計,SARS暴發使得運輸量及收入乘客公里數(RPK)大幅減少,對航空業產生了極大影響。亞太航空公司損失了390億個RPK(約佔年度流量的8%),造成大約60億美元的收入損失;而北美航空公司虧損約10億美元,由128億個RPK組成(佔國際總流量的3.7%)。

  相比之下,航空業對新冠病毒的暴發相當樂觀。在新冠疫情暴發的初期,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表示,歷史證據表明冠狀病毒不太可能對航空旅行需求產生長期影響,航空業可以最終度過這次疫情帶來的衝擊。但隨着各國對疫情規模的擔憂日益加深,歐洲、亞洲和北美的航空公司都取消了往返中國的航班,航程從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自1月末起,亞洲多個國家及地區發佈入境禁令。在歐洲疫情大規模暴發後,美國發布禁令,自3月13日起禁止除英國以外的歐洲申根國家旅客入境美國,禁令持續30天。

  新冠病毒暴發對區域旅遊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在過去的二十年中,隨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遊客已構成了亞洲最大的外國遊客羣體,並且每年前往歐洲和北美的人數也越來越多。2019年,中國遊客大部分前往其他亞太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是泰國、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柬埔寨。 歷時一週的春節假期,長久以來,都是旅遊業的收入和遊客人數均呈強勁增長。但是,由於旅行限制,地區的旅遊部門現在面臨着連續取消和預訂量下降的問題。區域旅遊業被迫度過了艱難的幾個月。泰國作爲中國遊客的主要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由於該病毒的暴發,估計將損失35.1億美元的旅遊收入。 而越南損失了約200萬中國遊客,造成18億至20億美元的損失。中國遊客是該國最大的外國遊客來源。 這一損失對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EMDE)的打擊是巨大的。

  【政策影響】 

  要升級疾病預防和控制機制 增加對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投資

  在林毅夫所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中,他指出,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進行結構性變化,包括在每個層次上進行產業升級以及相應地改善“硬”(有形)和“軟”(無形)基礎設施。 在流行病之類的空前的、不可預測的衝擊下,勞動力和資本之類的無形稟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僅靠市場機制是無法充分應對的,因此需要政府積極推動結構轉型,達成產業多元化和產業升級。當前的疫情暴發已經向我們釋放了早期信號。由於國內和全球持續存在的冠狀病毒恐懼,醫療用品和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曾經一度嚴重短缺。疫情暴發對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明顯。

  全球化正在受到考驗,在衝擊下展現出了它的薄弱點。疫情給世界各地的決策者敲響了警鐘,制定和採取及時預防和應對傳染病的政策和措施刻不容緩。 面對這種全球流行病,世界面臨了更大的不確定性,而這些給正在經歷結構轉型的公共衛生系統薄弱的國家(如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了更多挑戰。爲了減輕潛在的負面經濟影響,政府需要特別關注那些勞動密集型且相對依賴可持續資本流動的行業。特別是對於作爲經濟增長主要引擎之一的製造業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政府通過發展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來促進結構轉型的快速啓動過程,還應通過補救措施及時提供適當的便利。各國可以適當地對此類產業進行保護,包括減稅和增加對中小企業基礎設施瓶頸的投資。但是,同時也不容忽視的是,長期以來,西方一直將產業政策作爲攻擊目標和批評對象。因此,政策的着重點需要更多地放在吸引投資來應對或緩解衝擊所帶來的壓力。

  中國作爲後起之秀,選擇了一種基於東亞經驗的雁陣模式理論——也即挖掘潛在的比較優勢,輔以局部性的漸進性改革,從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迅速增長的發展戰略。從那時起,獲益於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相對較低的勞動力成本,中國已逐漸將其出口模式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轉變爲更復雜的產品。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2003年SARS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中國的公共衛生系統發展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目前,中國的醫療保健支出在GDP中所佔的比例仍然很小,遠低於全球同等收入的國家。 (如圖1)

  圖1:醫療保健支出佔GDP比重 (%), 2000年至2016年

  數據來源: 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2000-2016

  從長遠角度來看,公共衛生系統不僅需要鼓勵和進行更多科學研究以趕上經濟增長的速度,還需要升級疾病預防和控制機制,並增加對疾病預防和控制的投資。同時,公共衛生髮展也可以利用技術發展的優勢。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長稍有放緩卻仍是增長的,但由於長達數週的隔離和工廠關閉,公共衛生和社會福利制度的不協調發展導致公民經歷了社會生活的巨大沖擊。面對“衝擊”不備而戰,不僅將減緩經濟增長,也會一定程度上干擾社會穩定。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近日在 Project Syndicate 上發表文章,指出“一分預防勝過十分治療。”同時他也介紹了目前美國弱勢羣體的處境,“因爲沒有帶薪病假,許多已經掙扎着維持生計的受感染工人無論如何都會繼續工作。因爲沒有醫療保險又害怕揹負鉅額的醫療費用,他們將不願意接受測試和治療。”發達國家尚且疲於應對,諸多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疫情暴發中更是處於可見的危機之中。

  儘管目前疫情尚未在非洲暴發,但如果新冠病毒在非洲一國或者多國造成大量民衆感染,後果不堪設想。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UNECA)對現階段的預測是,2020年非洲的經濟增長率將從3.2%下調至1.8%。現階段的各地疫情暴發已經對非洲的對外貿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大的影響表現在原油出口,據預測,目前疫情的暴發已造成非洲650億美元的損失。而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可能導致非洲國家政府受到極大財政壓力,因此無法有效應對有可能暴發的疫情。

  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是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重要原則,是中國對外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各地疫情暴發的緊急關頭,中國在保證“中國戰疫”逐步走向勝利的同時,已分別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等國派出醫療隊,並向多國提供檢測試劑等抗疫物資。這些行動已然明確展現了中國的強烈意願:與各國一道,攜手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合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作者: 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IFF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資深訪問學者王燕;聯合國總部可持續發展融資項目研究組成員徐印印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責任編輯:蔣曉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