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號、滄海墜

中國舞的音樂大多采用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中國古典舞服裝古色古香,根據舞蹈的具體要求也各有特色,漢唐舞大多采用傳統的漢服。

中國舞戲曲中的動作和造型,特別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強調呼吸的配合,富有韻律感和造型感,獨有的東方式的剛柔並濟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國舞主要包括身韻、身法和技巧。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則是指舞姿還有動作。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舞蹈非常強調 “形神兼備,身心互融,內外統一”的身韻。神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神在中而形於外,“以神領形,以形傳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韻的真正內涵。

中國舞有着極爲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爲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麴》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爲主。由於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

中國舞和古典舞劇,如《絲路花雨》、《編鐘樂舞》、《仿唐樂舞》、《銅雀伎》等等,這些復古樂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確嚴謹、清晰明麗的風格特點。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滿城、李正一的中國舞身韻理論的革新、創造和實踐。唐滿城教授說:“‘身韻’從擺脫戲曲的行當、套路出發,從中國的大文化傳統,包括書法、武術來探索它的‘形、神、勁、律、氣、意’的審美規律,提煉它的元素,總結中國舞運動的路線、法則和陽剛、陰柔、節奏的內涵,從而使之不再有戲劇化、比擬化、行當化的痕跡,走向了舞蹈的主體意識和動作符號化的抽象功能。”他們把以往古典舞蹈中的動作規律,提煉總結爲若干以腰部爲中心、進行圓運動的基本動作,極大地拓展了中國舞的運動空間。由此實踐併產生了以《黃河》、《江河水》、《木蘭歸》、《梁祝》等爲代表的一大批優秀舞蹈作品。在《黃河》中,使脫胎於戲曲舞蹈的中國舞,突破了戲曲常規的侷限,不再是戲曲行當的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體運動,把中國舞翻新成可以揮灑自如的表現思想和激情的人體語言,“從而使中國舞不僅從外形上而且從內在神韻上都找到了中國傳統文代精神相一致的東西,從而使中國舞形成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黃河》的成功標誌着中國舞的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