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来,我们长大了,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低头,遇人遇事先要低三分头,处处忍让。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嘻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功事业。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庄子·齐物论》倘使我和你展开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那么,你果真对,我果真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对,你果真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谁是正确的,有谁是不正确的吗?难道我们两人都是正确的,或都是不正确的吗?我和你都无从知道。

由庄子的话可知,即使可以“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那就更谈不上谁拥有绝对的真理了,因为在辩论中很可能根本没有真理可言。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屈尊”,屈尊才是智者的选择。

“屈”与“伸”,苦乐同在,祸福相依,成败相生。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求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嘻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功事业。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

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已,以期发展自己。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敝,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之术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很多历史人物,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大多使用屈伸之术,以保存自己,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或另立山头。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并运用屈伸辩证法,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

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耳和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了魏国以后,用重金悬赏捉拿这两人。两个人只能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到陈国。一天,一个官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皮鞭抽打陈馀。陈馀想起自己以前在魏国是多么受重用,哪里受过这样的侮辱,怒不可遏,当即想起来反抗。张耳在旁见状不妙,便用脚踩了陈馀一下,陈馀终于没吭声。

官吏走后,陈馀还怒气未消。张耳便数落他一顿:“当初我和你是怎么说的?今天受到一点小小的侮辱,就去为一个官吏而死吗?”后来,陈馀和张耳的命运截然不同:张耳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而陈馀辅佐赵王,被韩信斩首。

一个能忍一个不能忍,两人的最终命运,竟有这样大的区别。

屈尊是一种心理成熟,需要在一次次历练中去成就,需要用心去体悟。

俗话说,人,不能只具备“骨架”,还要具备“血肉”,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鲜活的人,才会具有光彩照人的生命力。

“屈”,就是一个人的“血肉”,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东西。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种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从不争先,只拣其他鸟吃剩下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游哉,远离祸患。从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屈”,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魅力,一种处世的方法。

“屈”与“伸”,苦乐同在,祸福相依,成败相生。在“屈”中处世,在“伸”中立志;在“屈”中为人,在“伸”中立德;在“屈”中做事,在“伸”中立业。这是古圣先哲为后世留下的宝鉴。古圣先哲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学”,原本是效法自然、模仿万物的经验总结。一屈一伸原是人与万物的本能,也是处世求存的智慧。本能是先天的潜力,智能却是后天的功夫。

能屈能伸是一种成功必备的素质,也是善于将尖锐的思想感情含蓄起来的人的本领,行人所不能行,成人所不能成。正因如此,屈伸战术常常也是一种高级韬略。圣人韬光,能者晦迹,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这是成大事者的必定策略。

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连自然界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更何况人类社会。竞争是世界上的绝对规律,也是世界进步的动力。但这种进攻和斗争又不是简单和一味的,有时也需要忍让和退却,先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生存下来就有的是机会,更何况是主动退让、静等机会的有意退让,那就更加注定能够等到胜利了。

苗家人房屋的建筑最有特点,一个不大的屋子里面可以有几十个房檐和门槛。平日里,苗寨里的乡亲们就背着沉甸甸的大背篓从外面穿过这些房檐和门槛走进来。令我不明白的是,虽然有这么多的障碍,可从来没看见他们当中有人因此撞到房檐或者是被门槛绊倒。要知道,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即使是空手走在这样的屋子里也会经常碰头,摔跟头的,何况,他们的身后还背着那么重的背篓。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当地的居民,老人家告诉我,要想在这样的建筑里行走自如,就必须记住一句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低头是为了避开上面的障碍,看清楚脚下的门槛。而不弯腰则是为了有足够的力气承担起身上的背篓。

听完老人家的话,我陷入了沉思。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不也正应该如此吗?苗家的房舍不正像我们的生活吗,一路上充满了房檐和门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到处都是磕磕绊绊。而我们肩膀上那个大背篓里装满了我们做人的尊严。背负着尊严走在高低不同、起伏不定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为了不磕头,不摔跟头,我们开始学会了低头——低头做人,低头处世,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起来,小心翼翼低头走路。

我们生命里的房檐和门槛太多太多了。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不断的碰头,摔跟头。后来,我们长大了,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低头,遇人遇事先要低三分头,处处忍让。为的只是少一些麻烦,少一点伤痛。可我们忘记了,我们的背后还有一个背篓,一个装满做人尊严的背篓。在我们不断低头的过程中,我们身后的尊严已经摇摆不定了。一旦低头超过了底线,连腰也弯下来,那么我们如何还能背起做人的尊严,生活的尊严?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年,她只身赴海外学习,临行前,双亲一再叮咛,告诉她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事,低着头做人。少说话,多做事。她也确实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了。寝室里所有的杂务都是她一个人去做。开始大家还有些不好意思,可渐渐地,人们认为这个中国女孩是个笨蛋,把她的忍耐当作了愚蠢。于是对她越来越过分,把她的劳动当作理所当然。后来,竟然连内衣裤都要三毛去洗。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年。

最后身心俱疲的三毛再也无法忍受了,她用生平最强硬的语气和她们交涉,这个从不发脾气的中国女孩愤怒了,她将对方的衣服一一扔还给她们。直到这时候,人们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个一向连走路都低头的女孩子不是一个傻子。她们错把三毛的退让当作了懦弱,把谨慎当作了弱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轻视这个台湾来的学生。更出人意料的是,直起腰板做人的三毛不仅没被大家孤立,反而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且和所有人成为了朋友,其中有些人一生都在和她保持着联系。

在此后的岁月里,三毛依旧是低头走路,但她再也没有因为害怕伤害而弯下自己的腰,再也没有让尊严从身后的背篓里摔出来。

为了避开不必要的麻烦,三毛曾不停地低头。低头做人本身没有错,错在头低得多了,连腰都弯了下去。腰一弯,背篓也就不能保持平衡了,尊严也就掉了出来,撒了一地,摔得粉碎。而得来的不是别人的尊重,却是无穷的轻蔑与愚弄。

事实证明,生活是个势利眼,他眼里只有高高在上的人,要想让他瞧得起,你就得直起腰板做人。成熟的种子总是将头颅朝向大地,我们也因为敬畏命运而深深低下我们的头。但低头的时候别忘记,我们的身后还背着做人的尊严,沉甸甸的尊严,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在低头的时候连腰也弯下了,我们将无力背起做人的尊严。把腰挺起来,告诉全世界:我们可以低头,但不能弯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