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雲新

[本文約1560字,閱讀大概需要八分鐘]

但凡識文碼字者,無論你是牛鼻轟轟、風頭正勁的“家”也好,還是初出茅廬、寂寂無名的新手也罷,只要你寫的文字變成了鉛字,背後都有責任編輯的付出。這當中,有的與你相識,絕大多數則素未謀面。文字得以發表,自是歡天喜地,甚至把責任編輯視爲生命中的貴人;有些雖未發表你片言隻語,但也會讓你如沐春風,收穫感動,體會到人間真情。

十年前,我曾做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撰稿人。在我寫稿伊始,就碰上了這樣一位責任編輯,每每想起她,內心深處的感激、感動就會如雪片般翩躚,湮沒眼前。

2008年春,我開始給一家雜誌投稿。文章內容大都是時評、雜文、生活感悟和情感故事。

當第一篇稿子投出去之後,心中便播下了期待的種子。那幾天,我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郵箱中有沒有被留用的消息。心情就像當初即將做父親時的樣子,忐忑不安地守候在產房外,期盼着一個新生命的分娩。

不到一週時間,這家雜誌的一位女編輯發來電子郵件,回覆我:稿子留用,望不要他投,一旦有了終審結果,第一時間通知你。

坐在電腦前,我美滋滋的點上一支菸,眨巴着雙眼,狠狠地把這封郵件看了幾遍。雖說八字只有一撇,句號還沒封口,但心情卻如口含甘飴——甜呀!中午,恰逢好友到訪,我把他叫到電腦前,喜形於色地炫耀: “看看,我的稿子被選中了!”朋友白了我一眼:“別高興得太早,登出來纔算數。”

如好友所料,半個月後我短暫的欣喜被抽空。那天上午,我打開電腦,這位女編輯在電子郵件中回覆我:稿子沒過終審,希望有了好稿繼續支持……

感覺告訴我,自己這次抓狂,是對這家雜誌的風格和欄目把握不夠精準,寫去的稿子一定是在質量和風格上出了問題。

半個月以後,我再次給這份雜誌發去一篇稿子。這是一份很負責的刊物。不到三天,我收到那位女編輯的電子回覆,她告訴我:此稿不錯,我留下送終審……我的心又一次被喜悅淹沒。

當時,我心想:第一次臨門一腳,功虧一簣,這次一定會通過終審,人的運氣不會總這麼差吧!

哈哈!二十天後,終於盼來這位女編輯的電子郵件。她信中的原文如下:“雲新,你好!很遺憾,你第二次發來的稿子又沒通過終審,見諒。不要泄氣,我們一起加油!”

看完女編輯的回覆,我沒有了第一次時的失落和沮喪,而是被她文字間的善解人意和人文關懷溫暖着。尤其最後那句“我們一起加油”的話,給了我更多的觸動。至到今天,我仍然把這封回信收藏在郵箱裏,每每看到,周身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如今,“我”字爭先,唯“我”至上,“我們”二字更顯彌足珍貴!

是啊,“我們一起加油!” 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有了“我們”,就不感孤單!有了“我們”,就多了一對注視、關愛、鼓勵你的雙眼。兩年後(2010年),這位還沒發表過我文章的女編輯因故離開了她供職的編輯崗位。我的心中有牽掛、有留戀、有不捨,她已定格爲我心中永遠的編輯。今晚打開郵箱,無意中又看到十年前的這封電子郵件,再一次觸動我內心的柔軟處。此刻,我只想深情地問候一聲:尊敬的編輯,這麼多年過去了,您在哪裏?您還好嗎?!(完)

【作者簡介】廖雲新,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曾供職於省級、中央級新聞媒體十餘年。當代人物網創始人。2008年至今,用本名和筆名在《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經濟日報》《廣州日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南方日報》《解放軍報》《楚天都市報》《湖北日報》《新民晚報》 香港《文匯報》《做人與處世》《演講與口才》《遼寧青年》《經典雜文》《中國青年》《山東青年》《意林》《思維與智慧》《鐘山風雨》《文史博覽》《文史月刊》《華人時刊》《南風窗》等知名報刊發表散文、文化隨筆、時評、雜文1600餘篇(次),近百篇文章被《報刊文摘》《海外文摘》《特別關注》 《讀者》以及人民網 新華網 新浪 網易 搜狐 騰訊 鳳凰網等知名網站轉載。《說謊與測謊》《給善心一個容器》等文章被多個省市選入語文中高考模擬試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