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長別總是把"這都是爲了你好"掛在嘴邊,真的是不是爲了我們自己好,其實心裏都有數,那這句話當做藉口,去搞亂孩子的選擇,真的只會毀了孩子的未來。家長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孩子,但是卻不知道,這種對孩子極強的控制慾,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的抗拒,並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不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思想去爲孩子們鋪路,以爲孩子也是這樣想的,其實,在很多時候,這只是成人把自己的想法強行加在了孩子的身上,用一種近乎偏執的固有思維來進行思想上的延續,感覺就是另一個自己,把自己原本的路換種方式放到孩子身上,難道子揹負着這種無形的壓力,去繼續以後的生活。

仔細想想,難道不是這樣麼?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學什麼做什麼都是父母的主意,在很多時候,一旦有一點自己想法,父母就會暴跳如雷,斥責孩子不懂家長的辛苦,斥責孩子忘恩負義。很少有家長可以平等的把孩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一個有着自己的思想的獨立的人格,認爲孩子還小,不懂事,自己已經爲他做出了最好的選擇,可是有沒有想過,自己爲孩子做出的選擇真的是正確的麼?

"還不是爲了你""這都是爲你好""爲你着想"幾乎成爲了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三句話離不開爲你好,出於愛的名義綁架着自己的孩子。

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爲你好,所以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關心你,所以你得聽我的,我在乎你,所以你得改你得回到我喜歡的狀態。我這是爲你好,你怎麼就那麼不領情呢,你也太自私了吧?我這是爲你好,你怎麼就不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你也太絕情了吧?”

父母將子女拉扯到自然是無私的是偉大的是感動的,但永遠不要把情感和人格做概念偷換。即便是父母,也不可以擅自爲子女做決定,更不可以隨意插手他們的人生。

但是家長基本上都會忽略這種話語在教育生活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家長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孩子,但是卻不知道,這種對孩子極強的控制慾,很容易造成孩子內心的抗拒,並容易出現逆反的現象,不利於孩子健康的成長,嚴重的時候,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問題。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去對待呢?

我這是爲你好,所以你得學這個專業;

我這是爲你好,所以你不可以從事這個行業;

我這是爲你好,所以你必須要回到家鄉工作

我這是爲你好,所以你要和我給你相親的那個人結婚……

這些都是打着爲你好的旗號去變相的控制孩子的人生,這樣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心理,是最自私的一種表現!

記得看過一本書,書中有一句話叫"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爲愛,而是出於害怕。"這樣的一句話會讓各位父母有什麼感覺呢,是不是以前不想面對的事情第一次被赤裸裸的攤開,是不是感覺自己內心瞬間空白,這就是血淋淋的事實,父母就是這樣對待孩子的教育。

家長們應該要知道的是,父母只是孩子的親人,而不是那種可以隨意可以操控別人人生的人,孩子出生在這個世界上,是來看看這個世界是有多好的,而不是看看有多糟糕。

家長別總是把"這都是爲了你好"掛在嘴邊,真的是不是爲了我們自己好,其實心裏都有數,那這句話當做藉口,去搞亂孩子的選擇,真的只會毀了孩子的未來。我想家長每次說這種話的時候真的都不心虛的嗎。

還有甚至是在孩子小時候一次次的答應他們的事情,家長兌現過嗎,有一個電視劇中有一句叫"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的臺詞,你們應該知道的承諾,就應該兌現,否則那就是一場"騙局"。

做父母總是自認爲出發點是正確就可以要求孩子按照指示爲人處世,但是卻不知道這樣的關係除了給父母獲得權威或滿足之外,帶來的影響和黑洞會悄無聲韻無息給彼此間的成長帶來磨損及傷敗的後果,最終融入孩子血液,循環。

甚至是有的家長用暴力教育和打擊式教育,雖然也知道家長不願意用語言暴力傷害孩子,只是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了這種溝通習慣,但也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夠明白,孩子並不是誰的附屬品,想要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愛與尊重是不可少的。

要學會尊重「人格」二字,無關年齡,無關身份,更無關地位。

再這樣的環境中被操控的長大的孩子,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出現問題的,就像是成年後依舊沒有能力自己做主的“媽寶男”,或者是因爲童年陰影從而造成心理問題最後發展成抑鬱症的等等,不論是那種情況的發生,都是很糟糕的狀況!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幸福的童年,都能從父母那裏感受到足夠的愛,治癒自己的一生,成爲更好的自己。

世上萬物生長皆有規律,任何拔苗助長的過程都是得不償失,作爲家長,自己也是有童年的,當你的童年被家長用成年人的眼光以及思考方法去對待的時候,你自己的內心是怎樣的感受呢?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但是在這個基礎上,父母是否是真的合格的老師還有待定論。要想做好孩子的老師,除了要陪孩子一起成長之外,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才能夠保證在未來的路上才能做好領路人。

而且現在並不是之前的舊社會,養育孩子只要能穿的上衣服,能夠喫飽就行的,我們現在要付出比之前多千百倍的精力去注重孩子的發展,才能保證孩子是真正的健康成長。現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頻率越來越高,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教育的根本是家庭教育加學校教育加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是擺在首要的,因爲家庭纔是一個孩子在成長中,能夠呆的時間最久的,也是能從中感受到最多的。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才是在孩子的教育中佔有主導地位的。而怎樣正確的教育,纔是家長們值得學習的一件事。

所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有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心理,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去看待問題,瞭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才能更好的去進行溝通與教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