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人们可能马上会想到明朝的刘瑾、魏忠贤之类的。刘瑾被称为“站着的皇帝”,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可见明朝太监权力之大,为祸之烈。但是明朝太监的权力还真不是历史上最大的,历史上太监权力最大的朝代是唐代。明朝的太监看起来很厉害,收拾起首辅、尚书来犹如小菜一碟,但是这些大太监的权力从根本上还是皇权的附属品,因此不管是刘瑾还是魏忠贤,只要皇帝想除掉他们了,随便递个纸条出来就能要了他们的命。但唐朝的太监就不一样了,从中唐唐宪宗起,几乎每个皇帝都由大太监拥立的,太监能决定立谁当皇帝,太监的权力都盖过了皇权。不但如此,唐宪宗和唐敬宗还被太监谋杀。唐宪宗和唐敬宗可是掌握实权的成年皇帝,都能被太监干掉,更可怕的是这些太监谋杀皇帝后还没事,太监们互相包庇打掩护,使凶手得不到立即惩罚。唐文宗感觉受太监欺负,于是和宰相密谋想除掉一班掌权的大太监,于是搞了个“甘露事变”,结果行动搞砸,太监们来了一波反杀,唐文宗的宰相、尚书连带家属都被屠杀干净。太监们到是没杀唐文宗,但唐文宗以后就活得和囚犯一样,还时不时遭太监们奚落几句。可以说从中唐一直到唐朝灭亡,太监一直把持着朝政。最后还是朱温把太监收拾个干净,但他也把唐王朝给收拾掉了。

为什么说和唐朝的那些官宦比起来,魏忠贤根本就不算啥

甘露事变

唐朝的太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力,权力为什么会这么牢固?太监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掌握了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神策军的指挥权,并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

神策军原为唐朝的西北戍边军队,是名将哥舒翰创立的,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宿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的“中央军”。本来神策军不归太监指挥,但后来神策军的军权怎么会到太监手里呢。这还得从唐朝第一位败家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说起。

重用太监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的。高力士是唐朝第一个大太监,李隆基觉得有了他,自己就能睡安稳觉。但李隆基没有给高力士兵权,否则也不会有以后的“马嵬兵变”了。李隆基很放心把兵权交给边将,像王忠嗣、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安禄山一人兼领三个节度使,掌握17万精锐野战军,唐朝军队大一半都归他指挥。结果安禄山造反了,边将拥兵太重弊端暴露了。后来的皇帝就再也不敢放心把军权给将军们了,将军领兵在外都要安排一个太监当监军。

为什么说和唐朝的那些官宦比起来,魏忠贤根本就不算啥

“甘露事变”纪念碑

“马嵬兵变”后唐肃宗李亨登基,虽然他是兵变的最大收益者,但他也见识身边军将的厉害,于是更加信任和重用身边的太监。

唐代宗的时候,由于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所以神策军就驻扎在长安附近的陕州,指挥权也落到了大太监鱼朝恩手中。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长安,禁军溃败,唐代宗逃到陕州,正好鱼朝恩率神策军在此护卫代宗。长安收复后,鱼朝恩便顺势率神策军进了长安。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军队再次进攻关中,神策军于是屯苑中,分为左、右厢,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

鱼朝恩死后,神策军的指挥权回到了本军将领手中,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十几年。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德宗以司衣卿白志贞掌神策军,却遇到所谓“泾卒之变”。一支边防部队换防回乡,路过长安的时候发生哗变,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出奔。事变后来虽然被平定,但德宗却被吓得不轻,从此认为文武臣僚都不可信赖。兴元元年(784),德宗命太监分领神策军,为左、右厢都知兵马使。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 。贞元十二年(796)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从此“神策军护军中尉”牢牢掌握了这支最接近皇帝的军事力量的指挥权,并借此挟制了皇帝。

为什么说和唐朝的那些官宦比起来,魏忠贤根本就不算啥

唐朝皇帝搞不定太监完全是由禁军兵权被太监掌握所造成的,以后的朝代汲取了这个教训,不再让太监掌握禁军的兵权。即便是在“阉党”泛滥的明朝,大太监可以掌握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但兵权却一点都不能沾,所以明朝的太监只能当皇帝的鹰犬。而唐朝中后期,由于太监掌兵,皇帝反而成了太监的傀儡。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