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後的歲幣不算負擔,但在河北大量屯兵的負擔很重

如果以漢唐鼎盛期全力出擊,擊敗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爲參照,澶淵之盟當然算是城下之盟。用後來丁謂跟真宗說的話說,就是城下之盟,春秋恥之,確實是不光彩的。甚至現在還有許多人揪着這一點不放,認爲北宋給遼國歲幣,是喪權辱國。其實未必。

第一,從當時宋遼雙方的絕對實力對比來說,北宋並沒有能夠徹底擊敗遼國的把握,遼國也沒有徹底擊敗北宋的把握,所以從北宋初期開始,宋遼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到澶淵之盟簽訂的時候,戰爭已經持續了40多年,雙方都是疲憊的,都需要休養生息。在這種大體均衡的局面下,達成一個和平協議,減輕一下國家和老百姓的負擔,不算失策。

第二,北宋方面派去出使遼國進行談判的是曹利用,真宗給的底線是一百萬匹兩,但遼國其實也很想趕緊達成協議,早早退兵,所以並不敢要高價,最後是以十萬匹兩達成的協議。這個價錢當然不僅遠遠低於真宗的預期,甚至也低於寇準預期的三十萬。後來雙方經過多次反覆和拉鋸,才穩定在了三十萬匹兩。

澶淵之盟後的歲幣不算負擔,但在河北大量屯兵的負擔很重

{!-- PGC_COLUMN --}

第三,雖然按照協議,北宋起初需要每年給遼國十萬匹兩的錢帛,後來又增加到了三十萬匹兩,但以北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這點財物只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而且,在達成和平協議之後,雙方開始進行和平貿易,北宋能夠賣給遼國的物資當然比遼國能賣給北宋的要多多了,所以北宋從貿易中獲取的利潤遠遠超過送給遼國的歲幣的數量。

第四,北宋時期的中原地區經過中晚唐到五代的長期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來恢復和發展,而南方在同一時期卻得到了更加充分的發展,比如江西、福建、浙江在晚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開發速度就非常快,所以北宋佔據的都是比較有利於發展的農業區,只要進入和平時期,搞和平競賽,北宋的發展速度會遠遠超過遼國。

澶淵之盟後的歲幣不算負擔,但在河北大量屯兵的負擔很重

第五,雖然從財政上來說,給遼國的歲幣對北宋並不算太重的財政負擔,而且避免了與遼國進行戰爭的鉅額財政支出,但同時不能不承認的是,雖然雙方達成了和平協議,但雙方的互信始終是存在問題的,所以北宋需要在邊境地區囤積大量軍隊,來保證自己的安全。因爲沒有燕雲地區的山地地形可資利用,只能搞人海戰術,北宋在河北地區苦心經營多年,才形成了一條代價高昂的防線,軍隊規模最多時達到三十多萬人,這個負擔是非常沉重的。

第六,即使時從短期效應來看,在澶淵之盟達成之後,北宋君臣就長出了一口氣,進入了相對比較和平的環境,雖然一些正直的大臣還一直在勸皇帝要做臥薪嚐膽的準備,以後還是要收復燕雲,但真宗之後就開始搞封禪和祥瑞之類的事情,完全沒有把心思放在正經事情上了。到仁宗時期,經過了三四十年的和平,西夏戰事一起,舉朝震驚,甚至有人乾脆建議放棄潼關以西,或者遷都四川,可見持續的和平對北宋君臣的腐蝕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