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後來,布政使陳鳳梧和巡按御史喻茂堅先後來到裕州,王廷陳因爲陳鳳梧是自己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特地出來迎接。不久喻茂堅呈上奏章彈劾王廷陳,剛巧一個裕州人負案在逃,他上奏說全因王廷陳不理政事所致。

文人從政,是中國社會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自古至今,文人從政,大多以悲劇收場,其中緣由,頗值得認真拷問。明代文人的命運,有歡快愉悅的一面,但呈現更多的則是壓抑苦悶的一面。
讀《明史·儒林傳》,看到那麼多天資聰穎、學識淵博的才子洋洋灑灑留下千古名篇時,內心既驚詫又敬佩。當看到許多人因爲恃才傲物而一生坎坷時,內心又充滿了惋惜。
王廷陳,字穉欽,黃岡人,明代詩人。曾祖王思旻爲正統年間直隸揚州府泰州同知。父親王濟,爲吏部郎中。
廷陳自幼聰穎超人,幼年時喜歡玩耍,父親用板子打他,他就大聲呼叫:“大人爲什麼要虐待天下名士!”隨父遊歷於四方時,被稱神童。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廷陳考中進士,被選拔爲庶吉士,此後他愈發恃才放狂。
按照舊例,學館有兩個學士擔任老師,按照制度,學館中的老師威望很高。王廷陳等兩位老師出去喫飯,就一個人爬上樹梢,大聲呼叫。那兩位學士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假裝沒聽見。
時明武宗下詔南巡,王廷陳與同館的舒芬等人想要上疏勸諫,而館師石珤極力制止,王廷陳就作《烏母謠》,用大字寫在在牆上諷刺他,石珤及丞相心裏很不痛快。後來王廷陳還是呈上奏章,皇帝震怒,王廷陳被罰跪五天,在朝堂上被處以杖刑,本已改官爲吏科給事中,結果被外派爲裕州知州。
王廷陳不善處理地方政務,又因失職導致民怨風起。案件積壓在桌上,他卻視而不理。夏天天熱,他光着腳就升堂,看見有鳥飛來停在衙門庭院的樹上,就立刻停止問案,拿出彈弓打鳥。上面有官員來視察,他也不出門迎接。
後來,布政使陳鳳梧和巡按御史喻茂堅先後來到裕州,王廷陳因爲陳鳳梧是自己科舉考試時的主考官,特地出來迎接。陳鳳梧稱讚廷陳說:“你這樣待我自然是好的,御史馬上就要來了,你對他應當加倍謹慎。”王廷陳答應了。
等到喻茂堅到了,因爲王廷陳平素傲慢,喻茂堅有意識的想打壓一下他,就將王廷陳的小過失張榜通告全州的官吏。並因爲一點點小過錯把王廷陳的一個屬吏捆起來打,王廷陳爲此跪在地上請求,喻茂堅堅持原來的做法,甚至更加嚴厲。王廷陳大罵道:“是陳公誤了我啊。”徑直上堂拳打喻茂堅,並把所有的吏卒都叫出來,鎖上門,斷絕了喻茂堅所有的供給,而且打算把這件事詳盡地上奏朝廷。
喻茂堅十分窘迫,幸好陳鳳梧幫他解了圍,於是喻茂堅連夜離開裕州。不久喻茂堅呈上奏章彈劾王廷陳,剛巧一個裕州人負案在逃,他上奏說全因王廷陳不理政事所致。於是王廷陳被捕關進監獄,並被罷免了官籍,只得返回家鄉。
世宗繼位後,以前被彈劾貶職的人悉數恢復了官職,唯獨王廷陳不按常理出牌,處理此事的官員討論以後沒有把他列入恢復官職之列。
之後,王廷陳避世隱居二十多年,嗜酒成癖,縱情聲色,越來越放縱頹廢。士大夫登門拜訪時,他大多蓬頭散發,光着腳,不施賓主之禮。經常穿紅紫色的緊袖衣衫,有時騎牛,有時跨馬,在田野裏高歌吟嘯。
王廷陳才氣高遠,其詩文出類拔萃,在當時很受推重。嘉靖十八年,朝廷下令修撰《承天大志》,巡撫顧璘把王廷陳和顏木、王格推薦給朝廷。書編寫完成,不符合皇帝心意,只獲了些銀錢的賞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