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好萊塢報道》中文站8月4日報道(作者:Graeme McMillan)

在經過多年想努力重複漫威影業的成功後——基本上,就是試圖重複漫威影業的電影製作模式——華納兄弟公司和DC娛樂公司可能已經找到了另一條成功之路,那就是讓DC成爲DC!

在上個月的聖迭戈動漫展上,引發了《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及其失敗的電影宇宙之後DC“新方向”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有點兒用詞不當,尤其是涉及到像《海王》(Aquaman)和《神奇女俠1984》(Wonder Woman 1984)這樣的電影時,畢竟這兩部電影都堅定地存在於跟以前相同的電影宇宙中,沒有任何大規模的轉換或者重寫以前的電影。雖然從扎克·施奈德的《超人:鋼鐵之軀》(Man of Steel)和《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到2017年的《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甚至是先由扎克·施奈德執導,喬斯·韋登後來接手的《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DC電影已經在視覺和基調上進行了轉變。但如果說這就是DC的“新方向”,那這種“新方向”已經超過一年了。

《神奇女俠》

雖然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外觀和感覺,但允許這種不同視覺和基調的電影在同一個宇宙共存的想法,這纔是典型的DC。雖然漫威的漫畫書起源植根於一小羣試圖追隨三個男人(傑克·柯比、斯坦·李和史蒂夫·迪特科)的審美選擇的創作者,但DC在歷史上的漫畫書輸出一直都是變化多樣的:超人漫畫看起來與神奇女俠漫畫不同,後者看起來也跟蝙蝠俠漫畫不同,等等諸如此類。當這些角色在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正義協會》(Justice Society of America)漫畫中合作時,個別章節仍然以不同的風格進行創作,以配合他們的常規外在;20年後《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漫畫被創作時,漫畫家Mike Sekowsky使用的風格對於大多數成員來說都是光彩奪目的模型。

在整個存在的過程中,這種變化一直都是DC漫畫的標誌。漫威漫畫自豪地宣傳了一種“家族風格”的想法——在出版一本名爲《如何畫漫畫的驚奇之路》(How to Draw Comics the Marvel Way)的書時,該書中提供了傑克·柯比動態方法的淡化版本。但DC的優勢在於其多樣性,這種態度隨着“想象故事(Imaginary Stories)”標籤的加入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故意拋棄了常規經典,以便講述超人結婚的故事,蝙蝠俠和超人都有十幾歲的孩子(簡稱小蝙蝠俠和小超人),或對現存公式進行扭曲。

《海王》

這些故事,最初在他們主角的月刊漫畫中被告知,後來被延伸到完全獨立的系列,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漫畫,其中的焦點是特定的故事,無論它是否適合更大的連續性。這種方法在消失了一段時間後變成了《異世界》(Elseworlds)系列漫畫的印記,今年該漫畫也作爲DC的“Black Label”系列再次面世。還有就是華納和DC的電影計劃與其漫畫輸出相吻合的地方:傑昆·菲尼克斯即將推出單獨的起源電影《小丑》(Joker ),實際上這就相當於銀幕上的DC“Black Label”系列。

目前還不清楚這個過程中有多少是有意和正式的,畢竟DC電影還沒有帶來長久的影響。如果《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和《正義聯盟》成爲票房大片,而《神奇女俠》則票房低迷,那麼隨後的DC電影可能都更加接近扎克·施奈德模板,而不是多元化。但是,無論當前的方法是否是有意爲之,還是錯誤的得出的東西,DC的電影輸出的未來與過去十年中的任何一點相比,都更加接近DC的漫畫歷史。也許這不會成爲大銀幕上DC產業成功的道路,只不過,至少他們會以一種更接近自己漫畫靈魂的方式來失敗。

(翻譯:嘟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