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小时候,街头巷尾常能听见操着奇怪外地口音的人吆喝:“锔锅锔碗锔大缸”……

家里的物件如果坏了,人们都习惯性地拿去修。

雨伞、笔、碗、水桶、鞋、锅、水壶、衣服……似乎什么都可以拿去修补。于是这大街小巷也就有了很多锔瓷匠、修鞋匠、修笔匠、裁缝、修表匠、修车匠……

缝缝补补修修,这似乎本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随着平房的消逝,楼房的高耸,这样的吆喝声,也渐渐听不到了。

在很多人看来,时间的洪流不断向前,社会的发展必然有淘汰。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人们越来越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同时,那些耗时长、出工慢的活计自然越来越少人光顾。这本就是一种生存法则。

但果真如此吗?

破旧再修之物真的有如此不堪?

下面这只茶盏,你觉得如何?

它是由六块碎瓷片拼接而成的一个茶盏,名叫“七合盏”,是物主当年花了约莫一万块钱从旧货市场上无意淘来的,宋、元、明、清等5个朝代6块不同的碎瓷片拼合,再用失传千年的嵌丝梅花工艺将它们锔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

就是这样一件由碎瓷片拼接而成的茶碗,有人愿开价1200万购买。

如此一只修修补补的小碗,让“破旧无用论”显得如此轻浮。

很多时候,修补匠不止是简单的修补匠,他们也是艺术家;旧物也不止是简单的旧物,它们经由修补匠之手,也能变成最顶尖的艺术品。

让这一切发生惊人转变的关键,是一门宋代就有的古老民间手艺,叫“锔瓷”

锔瓷,说简单点,就是用特制的锔钉,像订书机一样,将破裂的瓷器牢牢钉在一起。

首先,在瓷器上钻孔钻三分之二的深度,避免钻穿了,力道也需要拿捏得非常准确。

由于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锔钉抓合张力不同,锔匠都要反复琢磨锔钉的合理位置。

然后他根据“伤口”,仔细量好距离,拿出剪刀剪出一个2毫米的条子,然后再剪成菱形。

把确认好长短的锔钉放入钻孔,再用锤子捶实。完成后,会用钳子悬空夹住锔钉,器物不掉下来才算完成。

神奇的是,锔补后的瓷器不需要任何黏剂,只利用金属的收缩原理,自然就做到了滴水不漏。

每次修补完,锔瓷匠还会借着瓷器,向主人家讨一碗水喝,保证滴水不漏,对自己的手艺,他们总是很有信心。

令残破瓷器,重新能使用,是“锔瓷”的本分活儿,若在惜物之外,怀审美之心,使花纹式样与瓷器上原花纹图案相配,又使锔钉不多余,应物象形,就更增添韵味了。

可惜的是,这一门千年的老手艺,在04年申请非遗时,全国就只剩下王振海这一个锔瓷匠了。

当人们每日感叹越来越富裕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多么丰盈的生活体验时,我们失去的,或许正是锯瓷这种只有在“困难”时代才能孕育出的别样艺术。

修补是延续物命的方法,它不只是因为物资的缺乏,更包涵了人们对身边用物的情感,而如今,物质环境富裕后,人们逐渐开始忘记修补的概念,对于物的拥有,已从过去的需求转为欲求。

这样的生活,当然是非常舒适的,但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曾经的那份“穷”艺术,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如果你也是个念旧之人,如果你读出了锔瓷手艺背后蕴藏的那份“惜物”传统之美、破碎与重生之美,你可以看看它们↓

观复博物馆

手工锔丁·补绣锔瓷品茗杯

锔瓷匠少有,锔瓷更少有。

此锔瓷杯出自有多年锯瓷经验的老师傅之手,用手绘描金模仿金缮效果,再以金缮效果的装饰结合传承千年的锯瓷工艺,诠释不同以往的陶瓷之美。

灰白古朴的釉色、沉稳厚重的釉面配以花卉锔子后是不是雅趣十足?

五种杯型,或简洁、或繁复,各有趣味。

喝茶品茗,赏杯赏茶赏锔钉,这份优雅,恰到好处。

如果喜欢

可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

“阅读原文”在这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