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离退休干部看改革开放40年变化】

清粼粼的流水引到家

□汪洋

【作者简介】汪洋:男,汉族,中共党员,张家川县委老干部工作局干部。

我在张家川县的缺水地梁山乡有10年的工作经历,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农村居民从饮水困难到吃上方便、安全的自来水的历史性变迁过程。

“人饮(嘛)工程(着)水上了山,甘露水润活了心田。清粼粼的泉水引到了家,干净卫生又解乏。”这是在张家川当地流传的高亢而悠长的“花儿”,她唱出了张家川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靠天吃水的历史中脱身,到安全的自来水直通入户后的欣喜之情。

长期以来,张家川县农村人畜饮水非常困难,祖祖辈辈满山遍野找水、深夜排队等水、肩挑畜驮运水、雨雪天集水、污泥水净水耗费了村民大量时间和精力,一些群众因吃水吵架、闹矛盾,甚至部分群众因吃水困难而背井离乡,人们对水源的渴望超乎想象。

上世纪90年代,通过收集雨水到自家地窖里面,饮水难暂时缓解。但在一些干旱年份,窖水远不够生活所需,近郊农民只能从县城往山里面拉水,一方水在县城就几元钱,但等拉到家里,成本就达到了几十元钱。部分群众的饮水支出年超过1000元,成为贫困农民的大支出。特别是西部山区群众用水更加困难,更谈不上安全用水,用水质量无法保障。“每到夏忙的时候,男人在地里忙,女人和孩子就在泉里等着盛水。夏天天亮得早,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就有人在泉边等水了,为了一桶水争得面红耳赤的事情时有发生。挑一担水,往往要花2个多小时,主要是把时间花在了等水上。”“在张家川农村,村里有孝心的年轻人出远门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帮父母挑满两大缸水。”“缺水的日子真是苦。那时候,去一趟城里,看着亲戚家里的自来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它什么都不羡慕,就羡慕人家的自来水。”这一串串沉甸甸的回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事例都是张家川县农村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

自2010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召开的这五年来,张家川县水利工作始终围绕建设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把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化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号工程。2010年至2013年首先在渠子梁用井水上山,解决渠子、大阳、张川、木河四乡镇部分群众用水。继而用石峡水库水源解决了连五、马关、梁山、龙山、川王等地的人畜用水,称作连五梁人畜饮水工程。2013年,又实施李山梁人饮工程,受益地有木河、刘堡、张川、大阳、胡川等地,西部山区近20万人用上了达到自来水标准的日常用水。2015年以来利用东峡水库水源引水上前山梁,延伸扩展到张川、恭门、平安、胡川、张棉部分群众户的饮用水。这就是渠子梁、连五梁、刘堡梁、平安梁、龙山镇、马鹿梁等6大跨乡镇、跨流域的集中供水工程。此工程解决了26.9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和不稳定问题,总投资达到1.96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率达100%,入户率达95%以上,饮水安全率达97.6%,使县内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彻底告别了群众肩挑畜驮、披星戴月找水吃、集雨饮水的艰辛历史,受益群众拍手称快、赞不绝口。为了保证安全饮水水源质量,县委、县政府对东峡水库上游3村3000多人实施了整体移民搬迁,确保了全县饮用水水质达标,这是远距离、大行动的搬迁项目,只有在国家富强的今天才能实现。

“自来水管道铺设到了农民家门口、厨房里,现在烧水、做饭、洗菜、洗澡的问题都解决了,和城里人相比没有啥区别,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缓缓流出,而一年的饮水支出仅100多元。”“将自来水直接接到了农户家中,有效解放了劳动力,广大村民纷纷腾出手脚,发展畜牧养殖业、中药材种植、劳务输出等特色产业,自来水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我们对奔小康充满信心。”“自来水的使用使‘三大富民产业’之一的规模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养殖户不再因为牛羊要喝水而发愁,感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句句真情的诉说,一行行赞美的文字,掩饰不住张家川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

这些成绩和成就的取得,一是受益群众的迫切希望和努力;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大量投资把民生工程放在第一位,使各类工程有了资金和物资的保证;三是张家川县内有得天独后的东峡、石峡两座水库的水源供地,从而使张家川县成为全国农村安全饮水的先进县。

从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到饮水安全,从水利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到中小河流治理、梯田建设和防汛减灾......民生改善的背后,是农村沧桑巨变的见证和缩影,张家川县流传的“花儿”和老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见证历史,告诉未来:改革开放政策好,十八大以来的惠民新政更好,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信心倍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