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離退休幹部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

清粼粼的流水引到家

□汪洋

【作者簡介】汪洋:男,漢族,中共黨員,張家川縣委老幹部工作局幹部。

我在張家川縣的缺水地梁山鄉有10年的工作經歷,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了農村居民從飲水困難到喫上方便、安全的自來水的歷史性變遷過程。

“人飲(嘛)工程(着)水上了山,甘露水潤活了心田。清粼粼的泉水引到了家,乾淨衛生又解乏。”這是在張家川當地流傳的高亢而悠長的“花兒”,她唱出了張家川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靠天喫水的歷史中脫身,到安全的自來水直通入戶後的欣喜之情。

長期以來,張家川縣農村人畜飲水非常困難,祖祖輩輩滿山遍野找水、深夜排隊等水、肩挑畜馱運水、雨雪天集水、污泥水淨水耗費了村民大量時間和精力,一些羣衆因喫水吵架、鬧矛盾,甚至部分羣衆因喫水困難而背井離鄉,人們對水源的渴望超乎想象。

上世紀90年代,通過收集雨水到自家地窖裏面,飲水難暫時緩解。但在一些乾旱年份,窖水遠不夠生活所需,近郊農民只能從縣城往山裏面拉水,一方水在縣城就幾元錢,但等拉到家裏,成本就達到了幾十元錢。部分羣衆的飲水支出年超過1000元,成爲貧困農民的大支出。特別是西部山區羣衆用水更加困難,更談不上安全用水,用水質量無法保障。“每到夏忙的時候,男人在地裏忙,女人和孩子就在泉裏等着盛水。夏天天亮得早,凌晨四五點的時候,就有人在泉邊等水了,爲了一桶水爭得面紅耳赤的事情時有發生。挑一擔水,往往要花2個多小時,主要是把時間花在了等水上。”“在張家川農村,村裏有孝心的年輕人出遠門前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幫父母挑滿兩大缸水。”“缺水的日子真是苦。那時候,去一趟城裏,看着親戚家裏的自來水,心裏真不是滋味。其它什麼都不羨慕,就羨慕人家的自來水。”這一串串沉甸甸的回憶、一件件實實在在的事例都是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困難的真實寫照。

自2010年以來,特別是十八大召開的這五年來,張家川縣水利工作始終圍繞建設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把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化作爲爲民辦實事的頭號工程。2010年至2013年首先在渠子梁用井水上山,解決渠子、大陽、張川、木河四鄉鎮部分羣衆用水。繼而用石峽水庫水源解決了連五、馬關、梁山、龍山、川王等地的人畜用水,稱作連五梁人畜飲水工程。2013年,又實施李山樑人飲工程,受益地有木河、劉堡、張川、大陽、胡川等地,西部山區近20萬人用上了達到自來水標準的日常用水。2015年以來利用東峽水庫水源引水上前山樑,延伸擴展到張川、恭門、平安、胡川、張棉部分羣衆戶的飲用水。這就是渠子梁、連五梁、劉堡梁、平安梁、龍山鎮、馬鹿梁等6大跨鄉鎮、跨流域的集中供水工程。此工程解決了26.94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和不穩定問題,總投資達到1.96億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通村率達100%,入戶率達95%以上,飲水安全率達97.6%,使縣內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徹底告別了羣衆肩挑畜馱、披星戴月找水喫、集雨飲水的艱辛歷史,受益羣衆拍手稱快、讚不絕口。爲了保證安全飲水水源質量,縣委、縣政府對東峽水庫上游3村3000多人實施了整體移民搬遷,確保了全縣飲用水水質達標,這是遠距離、大行動的搬遷項目,只有在國家富強的今天才能實現。

“自來水管道鋪設到了農民家門口、廚房裏,現在燒水、做飯、洗菜、洗澡的問題都解決了,和城裏人相比沒有啥區別,輕輕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就緩緩流出,而一年的飲水支出僅100多元。”“將自來水直接接到了農戶家中,有效解放了勞動力,廣大村民紛紛騰出手腳,發展畜牧養殖業、中藥材種植、勞務輸出等特色產業,自來水改變了農村羣衆的生產生活,我們對奔小康充滿信心。”“自來水的使用使‘三大富民產業’之一的規模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許多養殖戶不再因爲牛羊要喝水而發愁,感謝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一句句真情的訴說,一行行讚美的文字,掩飾不住張家川老百姓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激之情。

這些成績和成就的取得,一是受益羣衆的迫切希望和努力;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的大量投資把民生工程放在第一位,使各類工程有了資金和物資的保證;三是張家川縣內有得天獨後的東峽、石峽兩座水庫的水源供地,從而使張家川縣成爲全國農村安全飲水的先進縣。

從農村羣衆飲水困難到飲水安全,從水利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到中小河流治理、梯田建設和防汛減災......民生改善的背後,是農村滄桑鉅變的見證和縮影,張家川縣流傳的“花兒”和老百姓臉上綻放的笑容見證歷史,告訴未來:改革開放政策好,十八大以來的惠民新政更好,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信心倍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