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老子《道德經》

美國內戰結束的那一天,有記者問林肯晚上白宮會如何慶祝。林肯回答道:“先生,我不知道死了這麼多美國人,爲什麼還要慶祝?”

如果實在想找一個慶祝的理由,也許只有一個——戰爭結束了。

1

看過很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我最喜歡的是秀蘭·鄧波兒主演的美國電影《小叛逆》。

影片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秀蘭·鄧波兒演的薇吉是一個南方軍上尉的小女兒,家庭條件優越。但隨着南方軍的節節敗退,她的家鄉被北方軍所佔領,她和母親處境變得非常艱難。後來,她的母親病重,她的父親偷偷潛入已是敵戰區的家裏看望妻子。

第二天,薇吉的母親不幸去世了。

而此時薇吉的爸爸卻被一個北方軍的軍官發現。

北方軍的軍官非常同情薇吉一家的遭遇,決定幫助薇吉父女逃走。

但薇吉的父親最終還是被北方軍所俘,而幫薇吉的父親開通行證的北方軍軍官也一起被捕。二人都將面臨極刑。

爲救出爸爸和好心的北方軍軍官,薇吉和比利叔叔來找林肯總統求情。薇吉和林肯總統進行了一段非常有趣的交流。

林肯總統從小薇吉的口中知道了事情的經過,知道薇吉的父親和北方軍軍官都是好人,終於下令將二人釋放。

影片沒有強調這場戰爭誰是正義的,誰是勝利者,而是通過影片中敵對雙方几個人物之間的巧妙互動,讓人們看到了戰爭中的人間真情。影片沒有浩大的戰爭場面,也沒有華麗的場景,但卻深深的打動了人心。

2

美國的南北戰爭打了四年,62萬人陣亡,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痛。照常理來說,戰爭結束後,首先應該處理戰犯,因爲總得有人爲這場殘酷的戰爭負責。然而,美國人的做法卻令人意外。

內戰後期,南方聯軍敗局已定。對於剛剛授任南方聯軍司令不久的李將軍來說,儘管他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但仍面臨着是投降還是繼續抵抗的艱難選擇。而軍隊中繼續抵抗的呼聲很高,甚至有人提出要將婦女和兒童組織起來,將北方軍拖入一場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作爲西點軍校畢業、視榮譽比生命還重要的李將軍,他的內心也是不願意投降的。但他認爲絕不能把婦女兒童拖進戰爭中來。戰爭是軍人的事情,讓婦女和兒童參加戰鬥,那是軍人的恥辱。最終李將軍還是選擇了投降。

李將軍的選擇避免了無謂的犧牲,最終贏得了美國人民的尊重,也贏得了對手格蘭特將軍的尊重。1865年4月9日,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將軍和南軍總司令李將軍在弗吉尼亞州的阿波馬托克斯鎮簽署投降協議。

作爲勝利者的格蘭特將軍來說,戰勝這樣一位令人尊敬的對手,並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爲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格蘭特將軍刻意低調,有意穿了套很普通的士兵制服,並將會談地點選擇在普通的法院樓內;而李將軍則是一身戎裝,並配戴上指揮刀,顯得十分隆重。 二人先開始敘舊,從西點到墨西哥戰爭,然後纔開始商談投降條件。

李將軍要求必須保證南軍將士的人格和尊嚴不受侵犯,並且要求保留騎兵的馬匹,格蘭特將軍都一一應允。李將軍爲避免犧牲放棄了個人榮譽,格拉特將軍也給予了對方最大的寬容。最終,李將軍的放棄和格蘭特將軍的寬容爲美國人民換來了永久的和平。

投降談判結束後,北軍士兵開始慶祝勝利。炮兵們點燃大炮,讓它們在南軍上空爆炸,以示慶祝。格蘭特聽到炮聲,立即禁止。他說:“他們曾是叛軍,現在是我們的同胞,我們停止對他們失敗的慶祝,纔是我們對勝利的最好表達。”

3

《孫子兵法》中開篇提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仗不打纔是最好的,一旦開戰,不論取得了多大的勝利,都已經不再是最好的結果了。

看看美國這些年的總統也是很有意思。共和黨的老布什和小布什分別打了兩次海灣戰爭;民主黨的克林頓和奧巴馬沒有和其它國家發生過嚴重衝突;現在共和黨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四處出擊,但這次沒有用軍事手段,而是全部用的經濟手段。手法老道,刀刀見肉,儼然一副要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架勢!

其實,要說起用經濟手段打擊對手,春秋時期的管仲纔是祖師爺級的人物。

管仲被鮑叔牙舉薦輔佐齊桓公。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相互幹仗那是家常便飯,誰都想擴大自己的勢力。魯國和齊國相鄰,都在今天的山東一帶。齊桓公很想把魯國吞了,但當時的齊國剛剛經歷內亂,實力有限,於是就向管仲請教:“魯國對齊國來說,太重要了。既是糧倉、又讓人感到如芒在背,同時又是脣齒相依。我想拿下魯國,有什麼好辦法?”

管仲說:“魯國民間喜歡魯縞。請您親自穿魯縞,讓您的左右也都穿,老百姓看到就都穿了。然後再下令不讓齊國人做,就必然從魯國進口,這樣魯國就不幹農活只做魯縞了。” 桓公說:“就這麼辦!”

於是齊桓公和王公貴族們帶頭穿用魯縞做的衣服,魯縞在齊國一下子流行起來了。管仲又下令禁止齊國人織縞,所有布料只能全部從魯國進口。這樣一來,魯縞一下子供不應求,價格猛增。魯國人一看織縞有利可圖,一窩蜂都開始織起縞來。管仲還嫌不夠火,又下令高價收購。頓時,魯國從上到下,搞起了大織魯縞運動。“家家紡機響,戶戶忙織縞”,農田都荒廢了,所有魯國人都沉浸在發財夢中。

這樣過了一年,管仲突然下達禁令,不準再進口魯縞。魯國人一下全傻了,堆積如山的魯縞再也賣不出去了。更糟糕的是,由於魯國人都忙於織縞,農田全給荒蕪了,糧食嚴重短缺。魯莊公實在沒有辦法,只好派人到齊國去採購糧食。管仲則趁機提高糧價價格,幾乎把魯國的國庫都給掏空了。魯國受此打擊後,一蹶不振。

管仲這招確實夠損,不過總還是好過打仗。經濟戰,拼的是智慧,敗也是敗在自己的貪心和愚蠢上。

嘴上能解決的問題就用嘴解決,嘴解決不了的就用腦子,戰爭是最糟糕的選擇。特別是對普通百姓而言,他們完完全全是戰爭的犧牲品,勝利與否實際上跟他們關係不大。”夢裏依稀慈母淚, 城頭變幻大王旗“,每個年輕的生命在戰場中都是微不足道的草,但在家裏卻是的無比重要的天!

對於那些喜歡戰爭、讚美勝利的人,老子稱之爲樂殺人者,這些人心中是沒有多少善念的。那些窮兵黷武、成天高喊要用武力如何如何的,都不是什麼善類,如果讓這種人得到權力,老百姓就要遭殃了。

對於老百姓而言,沒有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偉大的,只有那些視人命爲草芥的人才會爲之狂歡,而對那些真正經歷了戰爭傷痛的人來說,只有痛苦的回憶和反思。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