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儂|永遠停留在1980年12月8日晚上

向海裏投一顆小小的卵石,也將激起浪花。

不要扔一塊大石頭,那會帶來驚嚇和不好的反響。

投一顆小卵石就好。

我們要堅持不懈,並永遠站在一起。

這就是我們讓世界改變的方式。

我們做出改變,世界就可以做出改變。

——小野洋子

1971年,列儂爲'War Is Over' 運動畫的簡筆畫並許下新年願望:「沒有恐懼的…美好的一年。」

這首歌就是 'Happy Xmas (War Is Over)'《聖誕快樂 戰爭結束了》。

2018年很快就過去了,今天讓我們聽着這首歌,回望過去的一年,紀念一下列儂,聊聊這首歌和背後的一張海報。讓我們先回到1969年。

1969年,一個偉大的年份。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年輕人走上街頭參加反越戰遊行示威,一個名叫伍德斯托克的小鎮舉辦了一場被載入史冊的音樂節,尼克松當選總統,表示要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列儂被英國ATV電視公司選爲“十年來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另外兩位當選者是肯尼迪和毛澤東。

這一年的3月20日,列儂和比他大7歲的小野洋子在直布羅陀結婚。爲了響應當年的反戰口號 'Make Love. Not War.’ (要做愛,不要戰爭),3月25日,列儂和洋子發起了著名的「牀上和平運動」(Bed-in For Peace),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大牀上整整7天不下牀,五六十個記者蜂擁趕來報道這場行爲藝術,以爲能拍到這對夫婦在牀上做愛,進門只見兩人穿着睡袍,坐在那邊說:「世界和平,弟兄們」( Peace, brother )。

當年6月,他們在蒙特利爾開始第二次牀上和平運動時,在牀上創作並錄製了著名的反戰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 ,這首歌是列儂在脫離甲殼蟲樂隊前的第一支單曲,發行後立刻成爲反戰運動的聖歌,1969年10月15日越戰紀念日遊行活動中,這首歌被50萬遊行民衆共同傳唱。

時間撥回到1966年,兩人相識也是因爲行爲藝術。洋子在倫敦表演她的著名激浪派作品《切片》(Cut Piece)。洋子筆挺的坐在臺上,「來吧,剪下我的衣服,隨便哪裏;每個人剪下的面積不要大於一張明信片,並請將這碎片送給任一個你愛的人。」觀衆陸續登臺,在緘默中剪割下洋子的衣服,直到她一絲不掛。這是列儂第一次見到洋子。

真正打動列儂的是洋子的一件裝置作品。一把梯子,通往天花板上的黑色幕布,那裏懸掛着一個放大鏡。列儂爬上去,透過放大鏡看到一排很小的字母:YES。他深深鬆了一口氣,「因爲你爬上梯子透過放大鏡看到的是 'Yes' ,而不是 'No' 或 ‘Fuck' 之類的東西,它就寫着 ‘YES’」

他們戀愛了,當時列儂還是已婚。因爲這段「婚外情」,洋子揹負了很多歌迷的罵名,但很多人都無視了洋子當時也是已婚的事實。洋子在事後談起丈夫說:「我知道全世界都恨我嫁給列儂。但愛和恨,同時都是一種強烈的情感力量。我有這種能力,將恨轉化成愛。」

之後他們合作的第一張唱片《Two Virgins》同樣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不是因爲充滿實驗性質的音樂,而是因爲這張唱片的封面——兩人赤身裸體。

兩年後的1969年,他們成爲夫妻,穿上睡衣爲和平抗爭。年底,列儂和洋子爲聯合國的兒童援助中心舉辦了一場慈善音樂會,並以此發起了“War Is Over”運動。

1969年12月16日,一幅巨大的白色廣告牌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璀璨的霓虹燈中,與此同時,這幅廣告牌還出現在倫敦、巴黎、洛杉磯、羅馬、雅典、西柏林、蒙特利爾、多倫多、東京等地的繁華鬧市區。

和四周絢麗多彩的廣告牌相比,它只是一張簡潔的海報,白色背景,上面用黑色字體寫下:「戰爭結束了」(War Is Over),下面還有一行小字:'If You Want It’,最後的落款是「列儂和洋子祝各位聖誕快樂」(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Yoko) .

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列儂這樣談起這張海報「與我們接觸過的人都理解到這是一樁多麼重大的事件,不僅止於那件信息本身而已。我們收到世界上許多年輕人的感激之意,因爲我們所做的事啓發他們去行動。我們收到了一大堆的回應,來自各個階層、各個年紀,不只是流行歌迷,蠻有趣的。我在紐約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街上遇到一個女士對我說:希望你的和平行動都一切順利,祝好運。這就是它產生的主要效應——這並不是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這很有趣,它爲許多鴻溝搭起了橋樑。」

1971年,列儂發佈了他最經典的那首單曲 ‘Imagine’,年底,列儂和洋子以 'War Is Over’ 爲主題創作了一首單曲 'Happy Xmas (War Is Over)',與他們搭檔合唱的是紐約Harlem社區唱詩班的孩子們。

下面是列儂爲這首歌創作的簡筆畫。那一年,列儂許下的新年願望是:「沒有恐懼的…美好的一年。」

兩人發起的 'War Is Over' 這場運動,以及海報和歌曲,如今已經成爲經典。在列儂離世多年後,洋子在她的網站 'IMAGINE PEACE’ 上專門闢出一個 'War Is Over’ 頁面紀念這場運動 (imaginepeace.com/warisover)

這張著名海報也被翻譯成了100多個國家語言的版本,落款處的 'Happy Christmas’ 改爲了 ‘Love' ,並在網站上提供各種尺寸語言版本圖片的下載,希望大家將這張海報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個聖誕,你也可以去下載一張,打印出來,貼在家裏牆上,循環播放 'Happy Xmas (War Is Over)’ ,然後,發一會兒呆。

在網站上有一條列儂講述這個運動心路歷程的視頻,10分鐘長度(下面這條視頻只是其中3分鐘的歌曲),看到有些孩子氣的列儂,身旁與他十指相扣的洋子,戰爭帶來的苦難,孩子絕望的眼神… 都那麼讓人動容。

視頻的結尾,屏幕漸暗,看到這句甘地的名言 「以眼還眼,我們終將盲目」。

An eye for an eye

will make us all blind.

- Mahatma Gandhi

在視頻旁的一封公開信裏,洋子寫了下面這段話:
Small Pebble People are people who know that small pebbles,

when they’re dropped in the ocean,

will immediately affect the ocean of the whole wide world.

Don’t throw a big stone. It scares people and creates repercussions.

Just drop a small pebble.

We’ll keep doing it. Together.

That’s how the world gets changed…by Small Pebble People.

We change, and the world changes.

向海裏投一顆小小的卵石,也將激起浪花。

不要扔一塊大石頭,那會帶來驚嚇和不好的反響。

投一顆小卵石就好。

我們要堅持不懈,並永遠站在一起。

這就是我們讓世界改變的方式。

我們做出改變,世界就可以做出改變。

▲ 列儂和洋子,1980年9月攝於紐約筱山紀信 《最後的影集》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一個名叫馬克·戴維·查普曼的青年掏出一本塞林格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下面藏着的是一把點三八口徑左輪手槍,他在紐約當街叫住自己的偶像,「約翰·列儂先生?」接着,對轉過身的列儂連開五槍。列儂身中四彈,倒在了血泊中。

這個結尾,其實挺諷刺的,一個熱愛和平的歌手,最後被自己的歌迷槍殺了。他曾和洋子躺在牀上,穿着睡衣彈唱《給和平一個機會》,但命運並沒有給他一次重來的機會。

遇害前不久,列儂還對《花花公子》暢談自己對未來生活的熱誠,「我快到40歲了,生活從40歲開始,他們都是這麼說的。哦,我也相信這一點。因爲我感覺很好。我有點激動。這就像剛滿21歲時的感覺,您知道,剛滿21歲。這感覺就好像「噢,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呢?」」然而,三個月後他遇害了,一切都停留在1980年的那個冬天。

人物簡介

小野洋子,女,1933年2月18日出生於日本,日裔美籍音樂家、先鋒藝術家。小野洋子的作品有《Yoko Ono/Plastic Ono Band》等。

小野洋子,一個神祕而綺情的女人。一個擅於在不動聲色中製造藝術事件的女人。一個85歲高齡仍專注表現出位的女人。裸露、和平,差不多屬於她的御用主題。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成員,[1]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2]

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裏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1960年,列儂組建了“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1965年,約翰·列儂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1970年披頭士樂隊解散後,列儂發行《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隊》與《想像》等專輯,也創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儂同樣也參與了許多社會活動,用音樂來呼喚和平,參與了反越戰活動。1980年12月8日 晚上10點49分,約翰·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查普曼槍殺,年僅40歲。

1994年,約翰·列儂入選搖滾名人堂[3],2004年約翰·列儂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改編自王十三

更多展覽資訊將陸續發佈,敬請關注成蹊公衆號!

官方微博:@成蹊當代藝術中心

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電話/ Tel.86 1324196331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