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党早期历史中,共产国际是一个绕不开的组织,当时共产国际作为“老大哥”,在组织经费、人员培训 、政策指导等方面给予我党大量的帮助,并派出代表到我国指导党的工作,例如在一大建党会议上,指导建 党工作的马林,成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大革命时期,指导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促成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和 北伐战争的开启。
然而“成也国际,败也国际”,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国产国际派出的代表因不了解中国国情,照搬苏 联革命经验,给我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中最让人熟知的就是洋顾问李德,在总负责人博古的支持下,他 一度实际行驶红军最高指挥权,造成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惨重伤亡。幸运的是,1935 年1月的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取消了博李二人的军事指挥权,使红军指挥权重新 回到主席手中。
那么遵义会议后,失去军事指挥权的李德又担任什么职务呢?后来他的结局怎么样了呢?事情还要从李德的 真名说起。
李德,真名奥托·布劳恩,生于1900年9月,德国慕尼黑人,他的发迹起于一场“越狱”。
当时他由于参加德国革命活动被捕入狱,然而不甘命运安排的他奇迹般地越狱成功,并一路逃往当时共产主 义运动的“大本营”苏联。
这次越狱也成为成为李德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逃往苏联后,他进入苏联“军事人才摇篮”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王明和博古。
毕业后按照上级组织安排,李德被分配到苏军总参谋部从事情报工作,如果没有意外,他将在苏联红军中度过军旅生涯。然而这时共产国际发生一件大事:共产国际联络部下属的上海秘密交通站负责人牛兰夫妇被捕,由于两人掌握大量情报,国产国际经过商定派出两人负责运送一批“重金”前往中国,以贿赂负责审判牛兰夫妇的官员。
而负责运送“重金”的其中一人就是李德,李德到达上海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并碰到了老熟人博古。当时博古被王明指定为临时中央总负责,由于他缺乏军事斗争经验,他就把李德当作军事上的“依靠者”。
上海斗争形势恶化后,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迁入中央苏区,李德在博古的支持下完成了从“”苏联情报人员”到“共产国际驻中国军事顾问”身份的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共产国际当时只是赋予李德军事建议权,也就是说李德没有指示权和决定权,然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打响之后,由于李德具有共产国际身份的“光环”,再加上博古对李德的盲目信任,李德就实际行驶了红军最高指挥权。
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虽然在苏军中当过骑兵师参谋长,具有一定的作战经验,但是他不了解中国国情,看不起红军实用的游击战术,而是照搬教科书打仗,奉行“硬碰硬”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导致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李德、博古等又未能制定机动灵活的战术,血战湘江后,部队已经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面对惨重的教训,1935年1月,党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在会上经过讨论决议,决定撤销博李二人的军事指挥权,选举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参与军事指挥,这成为红军长征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李德,一下子被集中批判并取消了军事指挥权,这放到一般人身上肯定会非常沮丧,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李德却并没有死不认错,而是知错能改。
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红军在主席的领导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抢渡金沙江,这一系列胜利让李德由衷的钦佩。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懋功后,李德坚决支持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路线。后来李德曾坦荡地说:“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人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
红军到达陕北后,李德逐渐淡出中央,先后从事骑兵训练、延安军事学院教学工作,一直到1939年才被调回莫斯科。后来,他又从苏联返回东德,从事翻译和写作工作,还当选了东德文联主席和作协书记等职务,1974年8月15日病逝,享年74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