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造就人们爱情观念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

李德(1900年9月28日—1974年8月15日),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 Braun),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城郊的伊斯玛宁镇。

李德,这个中文名字是1933年初开始启用的。军事与政治上的事情,我们先把它放下,仅说说李德的“爱情”故事。1933年9月,李德上海来到瑞金,这一年,他正好33岁。都说入乡随俗,但他似乎很难随中国之俗。由于精力旺盛,表现出比中国人更强烈的求偶欲望。很快,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条件:要给自己找个媳妇。作为“顾问”,工作没咋干,这在其他人看来多少有些可笑。但他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找媳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认为找不到媳妇就没法全力工作。事实上,在24岁那年,他就有过一段婚姻,对方是一名叫奥尔加·贝纳里奥的女青年,但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散了。

单身汉李德在中国受不了那份寂寞,条件虽然是提了出来,但人是活的,谈恋爱是要讲感情的,还得有个过程,没有哪个女人随随便便就把自己嫁给别人。更何况,李德还是个外国人,不懂中国话,人家与他交流起来是有困难的。所以,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给他,这让他多少有些着急,开始主动“追求”了。但这种“追求”在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很不一样,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李德“指望有随军的女性可以陪他……于是,他瞄上别人的妻子”。

这个事儿大约是这样的:李德的住处距共青团机关的宿舍不远,有一天,他发现那里有一位漂亮的女子,就有些垂涎欲滴,希望能和人家同枕共眠。为此,他刮干净了胡子,把自己收拾得漂漂亮亮,直奔共青团机关。见到那位女干部,他张口说:“你长得太美了,我太喜欢你了,太需要你了!”女干部虽说听不懂他的话,但他像是着火了一样的眼神让人家感到非常不自在。

女干部是有丈夫的,而且是共青团的领导,曾留学德国,能听懂德语。见李德肆无忌惮地对自己的妻子“表白”,就大声说:“顾问同志,请你自重,这是我的妻子!”随后,拉起妻子就走,甩给了一个能碰李德一鼻子灰的背影。这便是李德第一次捅的“桃色娄子”,当时的苏区被传成了笑话。

组织考虑到李德是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确实需要一个人来照顾,于是博古让人格外留心这件事,一定要给李德找个夫人。但组织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李德倒是又相中了一个。有次,他讲课回来,看见河边有个女子正在洗衣服,长相不错,就有了和人家找对象的想法。但是,经过组织考察,这个女子以前结过婚,而且,丈夫是反动民团的头子,政治面貌不是非常过硬。如此,李德美滋滋地准备结婚的梦不得不靠边站了。

后来,人们找到了萧月华。广东大埔百侯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被调到江西瑞金,担任文书工作。一个出身贫苦的山村姑娘,没有俏丽的外表,有的只是一颗纯朴的心和一副结实的身板,还爱打篮球。萧月华看不懂德文,也听不懂德语,当她第一次看到李德叽里咕噜地对她指手画脚时,甚至觉得有些好笑。但很快,组织便找她谈话了。起初的时候,她不同意,但后来在同志们的劝说下,还是勉强同意了,与国籍不同、语言不通、性格作风差异巨大的李德结婚。她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认了……”

婚后,两人育有一子“宁宁”,这个孩子是红军到达延安后时生的,长征中,萧月华肚子已经很大了,行动非常不便。据说,李德就把自己的马让出来给萧月华骑,还让前面让警卫员牵着,自己则在后面看护着。这让萧月华很是感动,也让其他红军女战士很是羡慕。在延安的窑洞里,孩子出生了,李德十分地高兴,给孩子取名布萧德华,意为他和萧月华爱情的结晶。不过,后来因为这个名字叫起来太拗口,就改叫“宁宁”。

王安娜在《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说,宁宁虽然是中德混血,但他是黑头发、黑眼睛,肤色也和中国人一样。历史上,对宁宁的记载仅限于他出生的这段日子,至于之后究竟怎么样了,人们也无从知晓。但人们能知道的是,李德与萧月华的婚姻很快走到了心头,他们离婚了。原因是,萧月华发现李德和李丽莲走到了一起,坚决要求与李德离婚,经过各方面调解无效,边区政府民政厅同意了萧月华的离婚要求。宁宁归萧月华抚养,李德给萧月华600元抚养费。就这样,萧月华和李德各过各的日子了。据说,临别时,李德眼含泪水,不停地亲吻着儿子,喃喃地说:“布萧德华,我的儿子,再见了……”

在这里,请允许我们进行一段小插曲,在刘秉荣《国民政府秘史》中有段关于李德的这样的评价:李德原是个登徒子,可是他的好色却不像他的名字那样好德,他离开女人简直三天都惶惶如也,可苏区又没有娼妓,后来博古等就给他找了个壮实的女人,虽然两人话都不通,总算给李德解决了性欲,李德脸上的乌云才算散开了(华艺出版社,1992年11月)。

登徒子可能是战国后期楚国文学家宋玉虚构的一个人物,其见于宋玉所写的《登徒子好色赋》。《登徒子好色赋》实际上是一篇寓言,说的是无辜的宋玉被登徒子扣上“好色”的帽子并最终还击的故事,说明被诬陷时要及时还击,不能无所作为。由此,登徒子成了好色者的典型。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老百姓说的那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李丽莲原是演员,1937年底从上海来到延安。

今天的资料显示,李丽莲与李德相识于一场舞会。在那场舞会上,李丽莲用英语向李德打招呼,李德也礼貌地向李丽莲问好。李德很惊讶,这么美丽的女人也会讲英语。后来,李德突然发现李丽莲朝自己微笑,便急忙走过去握手。随后,他们跳舞,旋转优美的舞姿引起许多人的赞叹。再后来,李丽莲邀请李德观看了一场歌舞晚会,李丽莲演唱陕北民歌《赶牲灵》,悠扬婉转的歌声让李德如痴如醉。

李丽莲觉得李德坦率、有趣,在李德和萧月华分开后,他们很快结了婚。婚后,他们一起跳舞、散步和买菜,几乎形影不离,并相约在中国生活一辈子。1939年8月李德回苏联述职,李丽莲赶到机场送行,李德要带李丽莲一起走,但因李丽莲没有护照签证未能成行。从此,他们天各一方,再也没有见过面。

对于“爱情”,即使表达方式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分别的结局应该都是一样,都是让人黯然神伤的,而此时,成长环境与文化背景却成了次要的。也许,这正应了诗人们说的那句话,开始可能有千万种,但结局却只有相同的一二种。

李丽莲1965年4月病逝于北京。李德后来在苏联生活了10多年,于1953年获准返回德国,1974年8月15日病死。生前,他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国纪事1932-1939》(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其中这样记述了他与李丽莲的分别:我急忙穿好衣服,匆忙向李丽莲告别,她是周末从艺术学院回来的。

在这里,李德连用了两个“忙”,只是人们不知道急匆的他,在忙后真正地想到了些什么。而他停留在中国的有关“情”的故事,也这么在急、匆的忙忙里结束了。分明不是爱情观念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就能评价得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