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曾國藩仗還沒有打完 爲何就急着裁撤手下的湘軍?

《清史故事》106

清朝的軍事力量編制,向來主要是依靠滿蒙漢八旗主力,以及明末清初時將投降的明軍收編的綠營兵。咸豐年間依靠地方團練兵團對抗太平天國,是清代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事情,同時也側面反映了清朝正在走向沒落的事實。

湘軍之創立,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靠胡林翼、曾國藩幾個元老白手起家拉起來的隊伍,百戰成軍,成長爲了清廷抵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

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急流勇退,對湘軍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實際上,早在攻陷太平天國的京城金陵之前,曾國藩就開始了湘軍的裁軍計劃,並且和朝廷是通過聲氣的。所以攻陷金陵後,曾國藩上疏要求裁撤湘軍,立刻就得到了清廷的許可:

“曾國藩奏,……今江甯已克,大功粗成,該大臣酌量可以裁撤二萬餘人。且體察各員弁久在行閒,厭苦兵事,不至另生枝節,自屬實情。著即籌發欠餉,酌量遣撤。”

曾國藩要求裁撤湘軍的奏摺,上得特別急。從其奏摺上的用語可以看出,攻下金陵,只是“大功粗成”,而非大功告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金陵雖然陷落,但還有很多四散各地的太平軍遊勇,隨時有可能反撲造成威脅。

而且,清廷面對的威脅,還不止太平軍一支。除了南方的太平天國,北方有捻軍,西北有回亂,朝廷用兵之際,卻對自己的主力軍隊進行大規模的裁撤。後來曾國藩受命北上平捻時,甚至沒有湘軍可用,而是指揮的李鴻章麾下的淮勇。

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還有人提出了其他的質疑。比如有人會問,太平天國覆滅後,湘軍成爲了當時最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曾國藩爲何不趁此機會北伐,恢復漢人河山,而是自願撤軍,敢當清廷的走狗?

實際上,大家能想出來的這些質疑,曾國藩自己也已經想到了。然而,在這個看上去最不應該裁軍的時間,恰恰是最應該裁軍的時候。曾國藩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是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結果。

首先看清廷的態度。雖然說湘軍是平定太平天國首功,而曾國藩更是最大的功臣,但曾是個讀書人,深知功勞越高,朝廷越忌諱。當你攀到頂峯時,還不及時後退,在前面等待你的便只剩懸崖。歷史上有無數功高震主落得悲慘下場的案例,均爲殷鑑。

再說即便曾國藩有取代清廷之心,手下的湘軍士兵們是否還願意爲他賣命,還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當年曾國藩拉大旗招募兵士時,用的是反邪道護名教的口號,沒有說要“驅除韃虜”。如今完成了擊敗太平天國的任務後,若突然調轉槍頭面對清廷,在道理上說不通,可能很難得到將士們的認可。

更重要的是,湘軍的士兵們跟着曾國藩出生入死,而如今打下金陵,個個賺得盆滿鉢滿,都是歸心似箭,想要衣錦還鄉,要再爲曾國藩賣命,可能性不高。故曾國藩之裁撤湘軍,算是順勢而爲,不得已而爲之。

那麼曾國藩有沒有想過推翻清廷,自己當皇帝呢?據一些清人筆記記載,當時彭玉麟、曾國荃都有勸過曾國藩自立爲王。而曾國藩其時已經年老,沒有了這種雄心壯志。

即便知道清朝正在走向衰亡,難以挽回,曾國藩沒有自己動手去打破平衡,而是把自己的使命放在了爲國家培育人才上面。故曾國藩致胡林翼信中有“ 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也,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爲種子”之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