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间这个男人,400元起家,从“盘根王”做到“塑料王”

河间市束城镇始建于3000年前,古称束州,曾是齐国鲍叔牙的封地。历经数千年发展,这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经济繁荣,人才辈出,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密封、保温材料生产基地。

唐万杰1973年出生于束城镇束城村一个农民家庭,虽是农民出身,但是祖辈数代都曾经商办实体,唐万杰也深受家庭影响。

15岁那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唐万杰,就开始想法挣钱了。他从建筑工地泥瓦匠做起,干了半年,攒了一点钱就开始学着做生意,跑去外地推销本地生产的石棉、电料等产品。靠着聪明、实在和不断地学习,唐万杰就这样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

第一个9年:400元起家,成为北方“盘根王”

90年代初期,河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在此浪潮下,18岁的唐万杰经过两年的销售经历,积攒了400元钱和一点经验,也开始琢磨自己创业。

经过多方考察,他选择了密封材料中的盘根行业。盘根也叫密封填料,通常由较柔软的线状物编织而成,呈条状填充在密封腔体内,从而实现密封。它被广泛用于离心泵、压缩机、真空泵、搅拌机和船舶螺旋桨的转轴密封、活塞泵、往复式压缩机、制冷机的往复运动轴封,以及各种阀门阀杆的旋动密封等。

“这相对来说是一个技术含量低、门槛低、投资小的行业,即便如此,我当时的400块钱也不够。”但是,胆子大、脑筋又灵活的唐万杰完全没把这点困难当成事儿。

最便宜的两台旧编织机也要600元,唐万杰给了人家400元,欠200元等挣了钱再还;买原材料没钱,先赊一部分。就这样,1991年,在自家的院子里,万杰密封材料厂开工了。

那些年尚是卖方市场,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愁卖。抓住时机,勤劳聪明的唐万杰就靠着密封材料里的一个小小盘根,一年一个新台阶。盘根品种也从最初的一种慢慢发展到几大系列数百品种。

“那时候我每天脏得跟土猴儿似的,忙得脚不沾地,一天到晚电话不停,长年累月不得闲。”回想当年,唐万杰感慨万千。

靠着这股拼劲,到1999年,工厂由当初的2台编织机发展到70台,产量占据北方市场30%,唐万杰也被行内人士称为北方“盘根王”。

第二个9年:由以量取胜转为以质取胜

但是这种日子太累了,唐万杰过够了!

“那时候我们主打中低端产品,市场需求大,但是利润低,每天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多少钱,真是干怵头了。”存心转行的唐万杰开始四处考察新项目。

他看好去昆明做商贸,正要安排投资备货的阶段,发现父亲异样的沉默。“父母已经老了,生养了三个子女,如今两个考上大学离家在外,如果我再走了,家里就剩下老两口了。他虽然不说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他的伤感。”唐万杰思虑再三,决定放弃昆明的生意。

继续留在家乡,唐万杰重新审视盘根行业。作为北方“盘根王”,他深知中低端产品已经探顶,若想突破,必须另寻出路。

“打品牌,闯高端!”唐万杰定了目标后,2000年,他注册了商标“增杰”,随后开始调整产品策略。

“芳纶纤维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具有超高强度、高模量和耐高温、耐酸耐碱、重量轻等优良性能,其强度是钢丝的 5~6倍,而重量仅为钢丝的1/5左右,在560度的温度下,不分解,不融化,常被用于航空航天、防弹装备、登山缆绳等。用芳纶纤维编织盘根,能承受苛刻的介质和压力,并且使用寿命长,密封效果好。”

唐万杰说起盘根来滔滔不绝,“芳纶、四氟、碳纤维等系列盘根在全世界都属于高精尖产品,市场有需求,但是这些材料当年主要被美国等大公司把持,我们想转型,只能靠自己。”

浸淫盘根行业十几年,唐万杰对产品比自己的孩子还要熟悉。他开始静下心来搞研发,从产品到制造工艺,一次次试验,一点点改进。

终于成功了!一系列高精尖产品的上市,打破国外垄断,让这位以量取胜的“盘根王”成功转型为靠质取胜,再次登上一个新台阶。

唐万杰至今津津乐道的是,“经过我亲手设计改造的设备,生产出国内直径最大的盘根,至今没人能够突破。”

2002年,随着公司迅猛发展,工厂由村里搬迁到束城镇开发区,由原来的小作坊变为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工厂。

第三个9年:进军“塑料王”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市场对盘根的需求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工人工资压缩利润空间,让盘根成为鸡肋。

不甘心维持现状的唐万杰再次谋求改变。

“因为生产四氟盘根,对四氟这个材料了解越来越多。四氟全称聚四氟乙烯,又被称为“塑料王”,是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新材料,它耐高温、耐腐蚀、耐气候,具有不粘性,比冰还要光滑;电气性能优异,报纸厚的一层就能阻挡1500V的高压;高润滑,具有塑料中最小的摩擦系数;无毒害,具有生理惰性。四氟优异的综合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建筑、医疗等方面,比如人造血管、不粘锅、原子弹等,都用到四氟。作为工程塑料,四氟可制成棒材、管料、板材、薄膜等。”

2009年,唐万杰介入聚四氟乙烯行业,主要生产四氟管、棒、板、垫等。四氟是一个不成熟的发展中的行业,每一种产品及其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都要靠自己,唐万杰再次沉入研发当中。

在车间里,唐万杰指着一台混料装备说:“原来我们在原材料预混时,因为材料粘结,每次只能混料30公斤,而且有色差;后来我研发出旋风式混料机,利用风机吹动搅拌材料,一次能混料1000公斤,大大提升产能和质量。”

“这里60%的设备都是我自己研发的,从当初进入这个行业,我们每年都会更新改造。”唐万杰伸手在空中划了半圈。

2015年,公司投资5000多万元新上年产2000吨聚四氟乙烯制品项目,该项目在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

唐万杰指着几台正在忙碌生产四氟板的设备说:“这是四氟挤出板,这种挤出工艺是全国独有的,这一系列设备及生产工艺都是我自己研发改进的。”

谈起这些,唐万杰很骄傲。四氟板一向采用模压车削工艺,主要用于楼梯减震块、桥梁支座滑块等方面,板材的密度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唐万杰研发的挤出工艺开创行业先锋,他用边角料为原料,可生产出密度达2.2T/m3的四氟板,而同样的车削板密度仅为1.7T/m3。

如今, 盘根产品只占公司销售额的10%,其余90%都是四氟系列产品,万杰密封材料有限公司也已成为河北省四氟行业的龙头。但是唐万杰说,自己在这个行业还是一名小学生,“这个市场太大了!”

近两年,公司开始着重发展四氟膜产品。唐万杰拿着一张薄如蝉翼的四氟膜说,只是这一个小小的产品,可应用到防水透气冲锋衣、大型工业除尘、空气过滤、水质过滤等很多方面。

市场虽大,但是唐万杰依然小心翼翼:“任何行业都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不进则退,要争取发展先机,就得不断创新。”

■作者:陈双双

编辑:王建梅 张秀娟

■校对:刘兰英

■编审:冯裕海

点赞,转发,支持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