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夫人又接着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被宋慶齡稱爲萬世師表,被郭沫若稱讚爲“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他提出的教育理念現在仍然被很多教育學者、專家及爲人父母者奉爲教育準則。北京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撰寫的書就以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人生爲一大事來”作爲書名。我國很多城市的幼兒園、小學都以“行知”命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論、六大解放的教育方法、師德思想等至今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應用。

他的教育精髓可以概括成三句話,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簡單地這樣說,可能不太好理解。今天我們就通過陶行知的幾個小故事,生動地詮釋一下他的教育理念。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四塊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

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第二個故事,是一個關於大公雞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臺,不慌不忙地從箱子裏拿出一隻大公雞。臺下的聽衆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幹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頭,強迫它喫米。可是大公雞隻叫不喫。怎麼才能讓公雞喫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裏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喫。陶先生輕輕地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喫起米來。

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爲,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臺下一時間掌聲雷動,爲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修表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麼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說:“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爲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裏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表是纔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爲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夫人又接着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裏,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裏,笑嘻嘻地問:“你爲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裏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說:“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裏幹什麼?”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麼拆,又怎麼修,怎麼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帶着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

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嗎?我的辦法說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着說:“孩子拆表是因爲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皁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應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說:“陶先生,您說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一定照您的辦法去做。”

通過這三個故事,您是否能夠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了呢?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卻是不愧爲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

然而,您可能不知道,陶行知出生於寒門。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能夠飽讀詩書、留學美國、胸懷理想投身到中國的教育事業,這一切,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密不可分。

我們先來看看陶行知的家庭,他媽媽沒文化,農村婦女,爸爸倒是識字,但也僅僅是認識一些字而已。陶行知的媽媽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女人,除了操持家務,還要到田裏耕種,晚上,就給別的人家漿洗縫補,掙些零用錢補貼家用。母親做事,他也跟在媽媽身邊。媽媽納鞋底,他幫着整理碎布,媽媽到河邊洗衣服,他幫着遞棒槌,拿肥皂。

陶行知乳名“小和尚”,因爲兩個姐姐幼年夭折,父母希望佛祖保佑這個孩子,所以取了這樣一個乳名。母親一邊幹活,一邊給兒子講了很多故事,媽媽的故事大都是民間傳說或者來自真實的生活。比如,媽媽講,從前有個女人,丈夫死了,第二年,她改嫁了,村裏的人覺得她不守貞潔,她想外出需要渡河時,村裏的人就不允許她乘擺渡。這個女人就想啊,我改嫁,沒什麼錯啊,既然不讓我乘船,我就建一座橋吧。於是,她每天拼命幹活,省喫儉用,終於把錢攢夠了,請村裏的能工巧匠建成了一座橋。從此,人們出去進來,就不用非得乘船了,過橋的人都感謝修橋人的功德。

媽媽講了很多類似這樣真善美的故事。小和尚對故事裏的事情非常好奇,希望自己成爲故事裏他欽佩的那些人。這讓我想到了現代的一個教育理念,在孩子學習數學、語文、英語這些知識之前,一定要先給孩子真善美的體驗和親情體驗。在這方面,陶行知的媽媽做的很到位。

有些家庭環境很不錯的家長,覺得給孩子非常好的物質條件、生活條件以及教育條件就夠了,往往會忽略陪伴、鼓勵、認可等等。陶行知的媽媽,雖是一個家庭條件一般、 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卻遠比現代很多家境優越的父母做得好。

陶行知的父親是一位有點文化的人,本來開了一個醬園,因經營不善倒閉而回鄉務農,父親經常讀詩書自娛自樂,陶行知從4歲起,就跟着父親學識字,5歲的時候,見到村裏一家的廳堂裏有一副對聯,陶行知就撿起竹枝,在地上描摹。這個孩子的聰穎好學,被鄰村蒙童館一位姓方的秀才發現,斷定這個孩子肯定成才,就勸他到自己的私塾讀書。陶家貧寒,沒錢交學費,方先生便讓他免費入學。於是,陶行知6歲進入方先生的私塾,由方先生爲其開蒙,接受了最初的教育。

陶行知後來被方先生舉薦到臨縣萬安鎮的經館和歙縣經館讀書。

說到這兒,還有一個“王門立雪”的故事。

歙縣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名叫王藻,是前清貢生。貢生,俗稱“明經”,是指明清兩朝秀才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爲貢生。意思是,這是貢獻給皇帝的人才。王老先生長期在曹家坐館,離陶行知家的黃潭源村有15裏。陶行知慕名前去登門求教,學習經學。這個少年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王老先生,就收他爲門生。15里路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7.5公里,雖不算遠,但來回30裏全靠步行,途中還要翻山越嶺,兩三天去一次,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很不容易的。有時天氣不好,不能在開課前趕到曹家,到晚了,逢王先生正在講課,他就站在門口,等課間休息時才進課堂。有人借古人“程門立雪”的故事,稱陶行知是“王門立雪”。

那個時候,陶行知的母親在縣城的耶穌教堂幫工,十多歲的陶行知讀書之餘常隨父親挑菜進城,順便看望幫工的母親,也幫母親做些挑水洗菜的雜活。陶行知14歲那年,朝廷廢止科舉制度,設置新式學堂。母親幫工的教堂也建了一所新式學堂,名字叫崇一學堂。校長唐進賢先生見陶行知勤奮好學,免費收他入學。15歲那一年,陶行知正式進入崇一學堂。學堂裏開設有英語、國文、數學、理化、醫藥常識等課程,他開始接受現代教育。

三年的課程,他用兩年學完,17歲那年,陶行知以優異成績畢業。考取了杭州廣濟醫學堂,因不滿該校歧視非教徒學生,入學三天後便憤而退學。18歲考入南京匯文書院,後直接升入金陵大學文科就讀,是該校的首屆學生。四年後,陶行知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23歲,陶行知在大學校長包文先生的鼓勵和親友的贊助下赴美留學,考入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攻讀市政,第二年便獲政治學碩士學位。但他沒有在伊利諾斯大學讀完,便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教育。他深信沒有真正的公衆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而且他認爲第一流的哥倫比亞大學是他攻讀教育的最好學校。兩年後,陶行知在哥大獲“都市學務總監資格”文憑畢業回國,他說“我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最後,我想讀幾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讓我們再次走近陶行知。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動。

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你如果想要兒童變成順從並守教條的人,你就會採取壓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讓他能獨立地、批判地思考並有想象力,你就應該採取能夠加強這些智慧品質的方法。活教育教人變活,死教育教人變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