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學習心學後,心悟的同時,還要在實踐中去昇華思想。

很多人平時在臺下可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思路非常清晰,但一到臺上,就會結結巴巴,表達喫力。大家都會把他歸結爲緊張所致。但本質原因是緊張嗎?

王陽明的答案說,這不是緊張的問題,是心還沒到位。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們先看一段王陽明的親身經歷。

王陽明:平時表現鎮定思路清晰,但一遇到事分寸就亂,6字來杜絕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1518年,王陽明在圍剿暴動山賊,勢如破竹,曾寫信給弟子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果大家都能把心中的壞思想,當作心腹之寇蕩除,這纔是大丈夫的豐功偉績啊。

要破心中賊,就需要不斷地磨鍊自己的內心。

當一個人在經受磨難時,在外部變化的環境面前,一顆脆弱的內心很可能已經波瀾湧動,導致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只有當你內心平靜下來,不動心,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找到克服的方法。

{!-- PGC_COLUMN --}王陽明:平時表現鎮定思路清晰,但一遇到事分寸就亂,6字來杜絕

回到正題,如何解決臨陣緊張的問題,王陽明先生給出了具體方法:

心上磨、事上煉。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意思是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纔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王陽明:平時表現鎮定思路清晰,但一遇到事分寸就亂,6字來杜絕

事上磨練,一日之內,不管有事無事,只一意培養本原。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只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事上磨練,就是在一日之內,無論有事無事,只專心致志地栽培本源。若有事纔來找我,或自己產生念頭,如此心中就會有想法,怎麼能認爲是無事呢?若依循着這些事情去認真考慮,就會覺得理應如此。只是把它當沒事一樣看待,盡我的心罷了。

王陽明:平時表現鎮定思路清晰,但一遇到事分寸就亂,6字來杜絕

而另一方面,當事物來臨時,你是否能保持氣定神閒的心,將實際的下學用知識去武裝,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陽明先生把這叫“不動心”,只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才能達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平時的時候內心很平靜,思路很清晰,但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亂了,找不到一個良好的頭緒,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這就是說真正的修行不能離開生活,必須在事上練,就在日常的事情上不斷提升自己內心的標準,這樣內心才能真正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無論是順是逆、是好是壞、是動是靜,內心都能淡定從容的去解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