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上,有一篇名为《将相和》的文章,讲述了赵国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将相和》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生动而细腻的描述,塑造了赵国上卿蔺相如睿智,勇敢,忠君爱国,胸怀大度的光辉形象,让人心驰神往,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然而,在蔺相如不计生死的刚烈背后,赵国却接二连三地在不经意间展露出了自身的软弱,不但让英雄的努力白费,还激起了秦国灭赵的野心。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不计生死,出使秦国,用自己的勇气和计谋完璧归赵后,秦、赵之间却燃起了连绵数年的战火。公元前281年,恼羞成怒秦国攻赵,夺取了两座城池。第二年,秦国又夺取了赵国的石城。第三年,秦将白起再次起兵攻赵,夺取光狼城,斩首三万。正当秦赵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秦国突然单方面寻求结束战争,与赵国会盟。原来此时,楚国的楚顷襄王突然振作,嚷嚷着要合纵攻秦,秦国为了扑灭楚国复仇的火焰,避免在南北两线同时作战,不得不选择与赵国和谈,这才有了渑池之会。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表现出了比“完璧归赵”时更加出色的勇气和智慧,不惜血溅五步,逼迫秦王击缶,保全了赵王的连绵,为赵国赚足了威风,让秦国在整个会面过程中都处于下风,蔺相如自己也因此被封为上卿。虽然,在这次秦赵的交锋中,由于蔺相如的出色表现,赵国取得了胜利,但却因赵国的种种操作,使赵国得了“面子”的同时,却输掉了“里子”。渑池之会,将赵国的虚弱完全暴露在了秦国的面前,自此之后,秦国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忌惮赵国,解决楚国以后,很快就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城、两城的试探,而是直接发动规模庞大的全面战争。那么,渑池之会中,赵国究竟是如何暴露自己的软弱的呢?
首先,发起渑池之会的秦昭襄王,曾经在与楚国的会盟之中,背信弃义地拘押了楚怀王,以此来勒索楚国,谋取利益,最终让他客死秦国,让楚国人对其充满怜悯。面对这样的秦王,赵王自然也害怕会重蹈覆辙,沦为秦国的阶下之囚,再加上此时秦赵之间正处于交战状态,让秦王这么做的概率大大增加。赵王如此担心,却又不得不参加渑池之会,甚至不惜与廉颇约定,三十日不回则改立太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害怕秦国,这是赵国展露出的第一分软弱。
其次,渑池之会,是秦国主动发起的,因为秦国需要和平,需要腾出手脚,在楚国发起的合纵成势之前,以雷霆手段打击楚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秦国是有求于赵国的,只是这求人的手段,十分的不一样。在这样单方面寻求交好的和谈当中,赵国非但没有获得任何利益,也没有为之前秦国杀人夺城讨到任何的说法,甚至在秦国屡屡挑衅,甚至侮辱赵王之后,依然按照秦国的意愿,罢兵休战,只靠着蔺相如一个文官,抱着必死之心,挺身而出,才赢回一丁点的面子,这是赵国展露出的第二分软弱。
最后,因“射雁者”的鼓励,楚顷襄王难得振作,积极谋求合纵,想为楚国也为其他诸侯拼出来一分生机,这对赵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渑池之会前,秦、赵处于交战状态,此时楚国出手,正是南北联合,六国合纵,削弱秦国的大好时机。可惜的是,赵国畏惧秦国,在秦国伸出橄榄枝后就慌忙接住,毫无抵抗的意思,坐视楚国在鄢郢之战中元气大伤,失去了一个强而有力的帮手,这是赵国展露出的第三分软弱。
渑池之会,蔺相如像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自己的后盾都无法确定能否庇护自己的情况下,不惜用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赵国的尊严。可惜的是,他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就算争得了一时的高低,却无法左右赵国的命运。他可以用生命来展现自身的勇气,却不能激起赵国抵抗秦国的勇气,也无法激起六国合纵攻秦的勇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