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长平之战可说是中国史上、甚至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史书记载长平之战的结果赵军被秦军坑杀高达45万人,只有240几位未满15岁的孩子被白起下令放回赵国,震撼当时各国。回头来看,这场名震华夏千年的战争,秦国真的大获全胜吗?

长平之战最初起源于''上党''这个地方,周赧王54年韩国在秦军强大的攻势之下摇摇欲坠,最后决定割让上党郡给秦国求和,上党郡太守冯亭突生一计,既然都要割让,干脆把上党献给赵国,以挑起秦、赵两国的战争,把祸水引到赵国,一方面赵国遭到秦国攻击后也有可能跟韩国联合,韩国就能得到生存空间。是否接收上党在赵国内部曾引起争论,蔺相如就认为此举会引火上身极力反对,最后赵孝成王还是拍板定案派兵前往接收,只是接收归接收,起初赵王却没派出重兵布防,只是派出小股部队前往上党,随即被数量庞大的秦军打败。想不到赵国也敢跟我争果子吃,怒不可喝的秦军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赵国,赵王无法只好请老将廉颇率军20万赶往前线,赵军前线部队一到当即被击溃,善于防守的廉颇于是改变策略转为固守,在长平地区沿着丹阳河布防,准备慢慢磨把秦军磨走,这就是长平之战的由来。

起初秦军曾多次攻破赵军营寨,但在廉颇顽强的防守之下,始终无法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就在长平地区对峙起来,从赵国接收上党到对峙这一僵持就是将近3年,显然秦国这次是动真格要跟赵国好好打一仗,两边都苦苦支撑着。秦国最后使出计谋让赵王撤换廉颇,换上善于纸上谈兵却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并将名将白起派往前线统领秦军决战。赵括一到就改变先前赵军固守的姿态,主动向秦军出击,结果中白起诱敌深入之计,在后路被断之下,赵括让赵军就地固守。直至9月等不到援兵的赵军已经饿了46天,赵括将赵军分为4队向外突围,但试了4、5次始终无法冲破包围圈,连赵括自己都在突围中被箭射杀而死。群龙无首的赵军最终向秦军投降,结局是''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上计载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一句话。

长平之战前后赵军是否真的被坑杀45万人?历年来有一些争议,这数字是有待商榷的,但已很难考证。就算以45万为计算基准,秦军的损失统计大概也很庞大。依照白起对秦王的说法:''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就是说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损失过半,如果最后被歼灭的赵军达40多万人可信,那要围歼这么庞大的部队,秦军在决战阶段的动员人数恐怕达到5、60万人以上。会战之初和20多万赵军作战,担任攻方的秦军初期的动员估计就超过20万,整个会战期间秦国陆续投入的兵力应从20万以上一路增加到后期的至少5、60万人。若如白起所说损失过半,秦军在长平之战的伤亡前前后后加起来可能也有数十万人之多。

也就是说长平之战固然是一个极成功的歼灭战,赵军主力被一举击溃,但秦军也付出巨大代价,只能说是惨胜。加上几十万人在前线长期作战,双方军费和粮草都是庞大的开销,秦军还面临比赵军更长的补给线,白起所说的''国内空''指的正是秦国国力同样受损严重,在《吕氏春秋》也有类似的描述。史书描述秦昭王受宰相范雎''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的意见影响,决定让韩、赵两国割地罢兵。应该说秦王当时信任范雎只是部分原因,但范雎的说法也是事实,秦军确实在长平之战损失巨大、需要休养,这点秦王想必心里有数,这才是促成秦王暂时罢兵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苦苦支撑,甚至到了向别国借粮的境地,双方再这样对峙消耗下去,赵国不见得能如愿撑到最后把秦军逼走。几千年来外界总批评赵括冒险主动出击才导致赵军的覆灭,客观的来说赵国也有自己的无奈之处,粮饷的庞大消耗迟早会拖垮国力比秦国弱的赵国,明朝洪承畴在松锦之战皆有类似的苦处。因此,赵括主动出击并非全然不对,坏就坏在他不是他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如果当时赵奢还在世统领长平赵军,不见得会中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擅长在野战中攻击的他,也许还会想出应敌之策,至少不会败得一蹋胡涂。

可以和长平之战一起看的还有邯郸之战,邯郸之战可说是长平之战的延续、密不可分。正是长平之战的战果,让秦王认为秦军有能力荡平赵国,修整过后秦军卷土重来,秦军这一休养就是一年,可见秦国确实在长平之战消耗甚多,只是秦国国力强大挺得过来。如白起的预料,秦国错过了消灭赵国的时机,邯郸之战秦军陷入苦战,久久攻不下邯郸,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8万魏军投入邯郸之战,同赵、楚两国联军击败秦军,不仅秦国将领郑安平率2万人投降,赵、魏、韩三国都趁机收复部分被秦军攻占的失土。惨的是邯郸之战秦国还搭上一个名将白起,长平之战中白起和秦相范雎的矛盾已现,范雎怕白起功劳太大威胁到自己权位,于是劝说秦王退兵,两人心生嫌隙,此为因。邯郸之战白起坚决不赴任,秦昭王相当不满,范雎趁机再进谗言,最终迫使白起自裁,此为果。

整体来看,长平之战秦国先是耗损国力,紧接着下半场邯郸之战秦军被击溃、先前占领的部分土地丢失,并且赔上了白起。虽然重创赵国,让赵国在争霸之路近乎出局,但这代价可谓不小。外界在聚焦长平之战秦军的战果时,也得正视这些事实。试想,秦王要是不受长平之战的战果影响,对赵国的作战过度乐观,谨慎用兵也许接下来就没有邯郸之战一连串的损失。由此说来就可以解释这篇小文题目设问了:

长平之战带给秦国后续的影响固然有许多正面的地方,但也绝非大获全胜,还是有许多负面作用的。

可以总结的是,如果对情势缺乏足够掌握,结果就是目的没达成还会被对方狠咬一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