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在咸阳城外的杜邮,那位不可一世的一代名将白起,在发出了“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的呐喊后,又缓缓说出了“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随后,从特使手中接过了秦王剑,拔剑自刎,一代杀神就此殒命。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白起的死,好像都是范雎一个人的“功劳”。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趁赵国主力全军覆没,国内防御力量空虚的时候,一举灭亡赵国,可是,就在此时,范雎却以秦军征战已久,急需休整为由,使得秦昭襄王下令命白起班师还朝,胁迫赵国割让土地。

在邯郸之战的关键时候,白起屡次拒绝出兵,惹恼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怒之下,褫夺了白起的所有官爵,将其逐出咸阳城,随即,范雎又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为由,使得秦昭襄王连忙派出特使携带秦王剑,命白起自刎,这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白起与范雎的矛盾或者说是白起之死,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岳飞之死来做类比。

我们都知道,岳飞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大理寺狱中,后世皆以秦桧为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这才有了“白铁铸佞臣”,让秦桧一直“跪”在了岳飞的墓前。可是,真正该向岳飞跪下忏悔的,恐怕不该只是秦桧夫妇等人,那位高高在上的赵构,也该有份吧?

秦桧陷害岳飞不假,但是如果不是岳飞自身的性格缺陷,一次又一次地惹恼赵构,如若赵构不点头,单凭一个秦桧,能够扳得倒岳飞吗?

答案是否定的,赵构为了苟安,自然就要找个由头,满足完颜宗弼提出的“必杀飞,始可和”的和议前提,这便就有了“莫须有”的出现。

同样的道理,如若不是秦昭襄王忌惮白起,又怎么会让白起在灭赵前夕班师还朝,难道秦昭襄王看不出这是灭赵的最佳时机吗?

同时,若不是白起的性格缺陷,又怎会与范雎积怨愈来愈深,又怎会在邯郸之战时激怒了秦昭襄王,最后酿成了自己被迫自刎于杜邮的悲剧?

所以,这便有了一个结论,白起之死,是秦昭襄王、范雎以及白起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这一说法并不严谨,在这其中,还应该加上秦国制度的影响……

关于秦国的爵制,几乎人人都听说过“二十等爵制”,在“二十等爵制”之中,最高级的爵位莫过于“彻侯”,因后世史家避汉武帝名讳,将其改为“列侯”。

不知道大家可曾数过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被封为“彻侯”的有几位?

据现存的史料来看,除却特定时期存在过的几任蜀侯,秦国的“彻侯”不过仅有七人,依次是商鞅、魏冉、范雎、吕不韦、嫪毐、王翦、王贲。

或许很多同学就会有疑问,不是军功爵制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文臣位列其中?

其实,这就是导致白起殒命杜邮的第四个原因,那就是秦国的军功爵制到了十六级,也就是从大良造往上数的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第十九级关内侯以及最高级的“彻侯”之时,晋升的标准并没有被量化,换句话说,想要从大良造往上走,那就全凭君王的喜好了。

从军功方面来说,商鞅取得了河西之战的大捷,一雪秦国百年国耻,被同时授予大良造与列侯也不算过分吧?特别说明一下,列侯进入秦国军功爵制是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孝公时期,秦君不过是公爵,侯爵的地位可想而知。

魏冉在秦惠文王时期便就是秦军大将,而后又在秦昭襄王即位之时,也算是从龙首功,而后又为秦国举荐人才,四处奔走,再加上他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封为穰侯也不为过吧?

吕不韦在赵国之时,便认为嬴子楚“奇货可居”,一力促成了嬴子楚登基即位,而后又挂帅与各国激战,灭掉了东周国,算是彻底断绝了周王室的国祚,封个“文信侯”,与功勋也相符吧?

王翦、王贲父子的功勋自不用多说,六国他们父子独灭其五,这也够封侯的资本了吧?

唯独不满足军功爵制条件的便就只有范雎和嫪毐,范雎封侯是因为他协助秦昭襄王驱逐了国内四贵,帮助秦昭襄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嫪毐封侯的原因嘛,不好说,大家也懂。

但是,论起军功,白起也绝对能排的进秦国诸将功勋的前三名,可为什么他却没能封侯呢?

白起第一次在史书典籍上“露脸”,是在公元前294年,以左庶长之职指挥了新城之战,而后又在次年指挥秦军歼灭了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因功擢升国尉。公元前292年,又以大良造的身份率军攻打魏国,一举夺得魏国城池六十余座。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从第十级的左庶长到第十六级的大良造,白起仅仅只用了两年。

而后,白起的爵位有十余年未曾发生变化,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指挥秦军取得了鄢郢之战的大捷之后,这才被封为“武安君”。

细心的小伙伴或许已经发现了,白起的爵位并未按照军功爵制的设定,往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乃至彻侯发展,而是转为了特殊的封君制度。

封君地位高吗?

当然高,从整个战国的历史来说,除却王族子弟,受此殊荣的也不过只有数十人,但是比起侯爵来说,封君自然是要低一些的。

在这种情况下,白起又多次出兵攻略天下,意图以战功问鼎彻侯之位。这一点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急于进攻邯郸便体现得淋漓尽致,白起这便就是想要以灭国之功迫使秦昭襄王将自己的爵位提升到彻侯。

可是秦昭襄王想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如果真的想让白起封侯,早在白起取得鄢郢之战的大捷后,便可将白起擢升为关内侯亦或是彻侯,可是秦昭襄王却以特殊的封君制度打发了白起。原因其实也不难猜到,白起身上本来就有魏冉的印记,秦昭襄王一向忌惮魏冉,又害怕白起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君权,这才有意压制白起,这也是后来秦昭襄王命白起撤军的原因。

或许是不甘心,又或许是白起根本没有猜透秦昭襄王的心思,班师还朝之后,白起便一直与秦昭襄王、范雎置气,更是在邯郸之战秦军大败之际,说了冷言冷语,激怒了秦昭襄王,再加上范雎的煽风点火,这便就促成了那幕惨剧的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