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的转折点有很多,五国伐齐打残了实力雄厚的齐国,吞并巴蜀大幅提升了秦国的消耗战能力,长平之战消灭了大量赵国的有生力量等。其中长平之战最为人津津乐道,赵国败将赵括几乎承担了全部责任,被指责为“纸上谈兵”。赵括根本不可能纸上谈兵,最多也就是竹简上谈兵而已。

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部归咎于赵括是不符合实际的,试问战国时期名将众多,又有几个人能保证打赢白起?孙武、吴起或许可以一战,但都不是同时代的人;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当时年纪小还不是主将,即使出战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李牧擅长防守反击战,若指挥长平之战与廉颇战法差不多。

即使放眼中国古代史,也找不出几个将帅与白起匹敌,看一下白起的战绩。

战国时期共战死了200多万士兵,死于白起之手的就有100多万,擅长野战、歼灭战是白起作战的特点,可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务求每战必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正是因为白起大量消耗六国的士卒,秦国才会在统一的道路上加快了脚步。白起一生七十余战,无一败绩。

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和白起掰一掰,恐怕只有孙武、吴起、韩信、李靖、岳飞等少数几位军事天才,而唯一大概率能打赢白起的,在我看来只有项羽。所以竹简上谈兵、初出江湖的赵括,输给白起是很正常的,也是为赵国君臣背锅了。

长平之战赵括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其中决策权不在赵括,而在赵孝成王。廉颇数次战败又长期坚守不出,导致赵国难以为继,才不得不让赵括出战,易守为攻,也就是说赵括是在赵王的授意下主动出击的。

其次赵国根本就不应该接受上党郡,秦国经略上党已久,完全切断了与韩国都城之间的联系,韩国决定将上党献给秦国。郡守冯亭却私自将上党献给赵国,平阳君赵豹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冯亭的移兵之计,将灭韩的秦军主力引向赵国。但是平原君赵胜却主张接收上党,命廉颇据守长平,最终秦国煮熟的鸭子飞了,只能攻打赵国夺回上党。

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的政见未免过于粗浅,赵王派赵胜接收了上党。秦国派左庶长王龁引兵攻打,很快便占领了上党,随后向长平发动进攻,赵国损兵折将。此时赵国接收上党的好处全部丢失,还引得秦国大兵压境,完全是得不偿失、咎由自取。

与其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于赵括,倒不如让赵孝成王、赵胜、廉颇来背锅。其中赵王是主要的决策者;赵胜贡献了昏招,是长平之战的始作俑者,应当负主要责任;廉颇屡战不胜,连老将王龁都打不赢,这也是赵王临时起用赵括的原因之一。赵括带领赵军打了败仗确实难辞其咎,但是面对白起这样的对手,谁又能顶得住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