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在咸陽城外的杜郵,那位不可一世的一代名將白起,在發出了“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的吶喊後,又緩緩說出了“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隨後,從特使手中接過了秦王劍,拔劍自刎,一代殺神就此殞命。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白起的死,好像都是范雎一個人的“功勞”。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欲趁趙國主力全軍覆沒,國內防禦力量空虛的時候,一舉滅亡趙國,可是,就在此時,范雎卻以秦軍征戰已久,急需休整爲由,使得秦昭襄王下令命白起班師還朝,脅迫趙國割讓土地。

在邯鄲之戰的關鍵時候,白起屢次拒絕出兵,惹惱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一怒之下,褫奪了白起的所有官爵,將其逐出咸陽城,隨即,范雎又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爲由,使得秦昭襄王連忙派出特使攜帶秦王劍,命白起自刎,這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其實,白起與范雎的矛盾或者說是白起之死,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岳飛之死來做類比。

我們都知道,岳飛是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於大理寺獄中,後世皆以秦檜爲殺害岳飛的罪魁禍首,這纔有了“白鐵鑄佞臣”,讓秦檜一直“跪”在了岳飛的墓前。可是,真正該向岳飛跪下懺悔的,恐怕不該只是秦檜夫婦等人,那位高高在上的趙構,也該有份吧?

秦檜陷害岳飛不假,但是如果不是岳飛自身的性格缺陷,一次又一次地惹惱趙構,如若趙構不點頭,單憑一個秦檜,能夠扳得倒岳飛嗎?

答案是否定的,趙構爲了苟安,自然就要找個由頭,滿足完顏宗弼提出的“必殺飛,始可和”的和議前提,這便就有了“莫須有”的出現。

同樣的道理,如若不是秦昭襄王忌憚白起,又怎麼會讓白起在滅趙前夕班師還朝,難道秦昭襄王看不出這是滅趙的最佳時機嗎?

同時,若不是白起的性格缺陷,又怎會與范雎積怨愈來愈深,又怎會在邯鄲之戰時激怒了秦昭襄王,最後釀成了自己被迫自刎於杜郵的悲劇?

所以,這便有了一個結論,白起之死,是秦昭襄王、范雎以及白起三人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實,這一說法並不嚴謹,在這其中,還應該加上秦國制度的影響……

關於秦國的爵制,幾乎人人都聽說過“二十等爵制”,在“二十等爵制”之中,最高級的爵位莫過於“徹侯”,因後世史家避漢武帝名諱,將其改爲“列侯”。

不知道大家可曾數過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被封爲“徹侯”的有幾位?

據現存的史料來看,除卻特定時期存在過的幾任蜀侯,秦國的“徹侯”不過僅有七人,依次是商鞅、魏冉、范雎、呂不韋、嫪毐、王翦、王賁。

或許很多同學就會有疑問,不是軍功爵制嗎,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文臣位列其中?

其實,這就是導致白起殞命杜郵的第四個原因,那就是秦國的軍功爵制到了十六級,也就是從大良造往上數的第十七級駟車庶長,第十八級大庶長,第十九級關內侯以及最高級的“徹侯”之時,晉升的標準並沒有被量化,換句話說,想要從大良造往上走,那就全憑君王的喜好了。

從軍功方面來說,商鞅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大捷,一雪秦國百年國恥,被同時授予大良造與列侯也不算過分吧?特別說明一下,列侯進入秦國軍功爵制是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孝公時期,秦君不過是公爵,侯爵的地位可想而知。

魏冉在秦惠文王時期便就是秦軍大將,而後又在秦昭襄王即位之時,也算是從龍首功,而後又爲秦國舉薦人才,四處奔走,再加上他是秦昭襄王的舅舅,封爲穰侯也不爲過吧?

呂不韋在趙國之時,便認爲嬴子楚“奇貨可居”,一力促成了嬴子楚登基即位,而後又掛帥與各國激戰,滅掉了東周國,算是徹底斷絕了周王室的國祚,封個“文信侯”,與功勳也相符吧?

王翦、王賁父子的功勳自不用多說,六國他們父子獨滅其五,這也夠封侯的資本了吧?

唯獨不滿足軍功爵制條件的便就只有范雎和嫪毐,范雎封侯是因爲他協助秦昭襄王驅逐了國內四貴,幫助秦昭襄王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嫪毐封侯的原因嘛,不好說,大家也懂。

但是,論起軍功,白起也絕對能排的進秦國諸將功勳的前三名,可爲什麼他卻沒能封侯呢?

白起第一次在史書典籍上“露臉”,是在公元前294年,以左庶長之職指揮了新城之戰,而後又在次年指揮秦軍殲滅了二十四萬韓魏聯軍,因功擢升國尉。公元前292年,又以大良造的身份率軍攻打魏國,一舉奪得魏國城池六十餘座。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從第十級的左庶長到第十六級的大良造,白起僅僅只用了兩年。

而後,白起的爵位有十餘年未曾發生變化,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指揮秦軍取得了鄢郢之戰的大捷之後,這才被封爲“武安君”。

細心的小夥伴或許已經發現了,白起的爵位並未按照軍功爵制的設定,往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乃至徹侯發展,而是轉爲了特殊的封君制度。

封君地位高嗎?

當然高,從整個戰國的歷史來說,除卻王族子弟,受此殊榮的也不過只有數十人,但是比起侯爵來說,封君自然是要低一些的。

在這種情況下,白起又多次出兵攻略天下,意圖以戰功問鼎徹侯之位。這一點在長平之戰後,白起急於進攻邯鄲便體現得淋漓盡致,白起這便就是想要以滅國之功迫使秦昭襄王將自己的爵位提升到徹侯。

可是秦昭襄王想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他如果真的想讓白起封侯,早在白起取得鄢郢之戰的大捷後,便可將白起擢升爲關內侯亦或是徹侯,可是秦昭襄王卻以特殊的封君制度打發了白起。原因其實也不難猜到,白起身上本來就有魏冉的印記,秦昭襄王一向忌憚魏冉,又害怕白起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君權,這纔有意壓制白起,這也是後來秦昭襄王命白起撤軍的原因。

或許是不甘心,又或許是白起根本沒有猜透秦昭襄王的心思,班師還朝之後,白起便一直與秦昭襄王、范雎置氣,更是在邯鄲之戰秦軍大敗之際,說了冷言冷語,激怒了秦昭襄王,再加上范雎的煽風點火,這便就促成了那幕慘劇的出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