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次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真正有能力武臣的话,深层次来说,当时武将不会认为建文帝代表的是文臣利益,因此投靠燕王朱棣的积极性就大大减少,因为没必要,这是一个关键原因,说明朱棣得不到“兵心”支持。那样一来,燕王朱棣即使造反,首先是大大的师出无名,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又没有霸道削藩,没有逼死藩王,自然是没法打着朝中有奸臣,皇帝被胁迫,自己是师出有名的旗号。

提起明朝初年的历史,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这两人的叔侄大战,可谓是一段无法忽略的历史,最终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成为大一统王朝之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
那么今天宋安之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说说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怎么样才可以削藩成功。
明朝的吏部官员高巍,曾经提出过明朝版的推恩令:“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大致意思就是徒迁这些藩王的子弟,使他们南北对调,那么久而久之,这些藩王的权势自然被削弱了。
宋安之认为这个方法就很不错,属于是温和削藩法,藩王也不会有什么意见。要说有意见的话,也就燕王朱棣一个,如果他真起兵的话,首先大义上压根站不住脚,没人支持他。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应该重用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应该重用诸如李景隆这种无能之人,像徐达的长子徐祖辉,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曾经的义子大将平安,甚至是老将耿炳文都可以,虽然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之初败过,但以持久战来看,还是没问题的,怎么说也比李景隆强多了。
可能有人认为这就完了?这不是还有后遗症吗?燕王朱棣不还是有可能造反吗?
其实这个大为不同,燕王朱棣造反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
一是建文帝朱允炆霸道削藩,继位以后短短几个月连削五王,甚至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如此削藩,等于是将所有藩王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所以燕王朱棣造反以后,这些藩王虽然没有明着支持他,但其实大部分是赞同朱棣的行为的。
像谷王朱橞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就偷偷的开金川门,使朱棣顺利进城。
二是建文帝朱允炆重用文臣,像齐泰和黄子澄就是代表,他这么一做,军功集团自然不高兴。
所以这也是朱棣起兵以后,为什么刚开始没有多少兵力,后来却有很多武将和兵士愿意追随他的原因,因为建文帝朱允炆代表的是文臣利益,朱棣代表武臣利益,这些将士自然是选择朱棣。
因此最后总结来说,如果建文帝能使用明朝版“推恩令”,以这种温和方式削藩,并且不只是重用文臣,还会重用真正有能力的武将的话,那么削藩肯定成功。
那样一来,燕王朱棣即使造反,首先是大大的师出无名,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又没有霸道削藩,没有逼死藩王,自然是没法打着朝中有奸臣,皇帝被胁迫,自己是师出有名的旗号。
而且诸王肯定也不会默默地的支持燕王朱棣。
其次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真正有能力武臣的话,深层次来说,当时武将不会认为建文帝代表的是文臣利益,因此投靠燕王朱棣的积极性就大大减少,因为没必要,这是一个关键原因,说明朱棣得不到“兵心”支持。
直接来说,建文帝重用有能力的武将,怎么说也比李景隆这种无能之人强,利用大势,不出昏招的话,压也把燕王朱棣压死了。
要知道靖难之役可是打了四年,朱棣可以胜利,是统治阶层上到建文帝、齐泰、黄子澄不懂军事只知纸上谈兵,下到诸如李景隆这种前线昏庸无能的统帅合力造成的,如果建文帝可以改变弥补这两个不足,那么自然会削藩成功的。
当然最后说明一点,以上只是基于历史记载的推理,并非就是对的,只是宋安之的一家之言,只是期望给大家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历史视角。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