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苦寻朱允炆达十四年之久,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4年)有所收获,当时胡濙快马赶到宣府去见朱棣时夜已经深了,而朱棣也早已睡下。但是听说胡濙来了,朱棣想都没想便起身召他觐见,君臣二人谈了很久,至于谈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只是说“漏下四鼓乃出”,“漏下四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凌晨两点左右。
《大明风华》是不久前的一部热播剧,如果算上在朱棣梦中出现的明太祖朱元璋,那么大明前七位皇帝都在该剧中亮过相,这也算是该剧一大特色了吧。
然而古装影视剧的一大弊端,就是为了增加话题性而会时常对史实进行篡改,就像《大明风华》这部剧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为人所诟病的篡改,例如剧中的一对冤家建文帝朱允炆与永乐帝朱棣竟然见面了,最后两人还冰释前嫌,各自安好。
虽然朱允炆的下落至今是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与朱棣自靖难之役后根本就没见过面,因为朱棣穷其一生都在打听朱允炆的消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至于朱棣为何如此执着地想要找到朱允炆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想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或许他真的像《大明风华》里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想与侄子冰释前嫌,解开自己的心结,不留遗憾。
但不管出于哪种原因,两人的见面绝对是杜撰而来的,可能有的朋友会问,你就这么肯定两人没见过吗?史书里虽然没记载过两人见过面,但也没记载过两人没见过啊,万一两人见过而史官没有将这件事记载下来也是可能的。
对于这种想法,笔者也无法反驳,因为大家都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你可以不同意笔者的说法,而笔者也会尊重你的说法,但是笔者想要说的是,任何关于历史的观点都必须能经得起推敲,而类似上面的这种说法只是个人的臆想罢了,但笔者的观点则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况,且有很多史料可以佐证。
笔者之所以认为朱允炆与朱棣不可能见面,从《明史》的一段记载中便可窥知一二,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段记载的原话:
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在解释这段记载之前,笔者先来谈谈对《明史》的一些看法,很多人会说《明史》是清朝编写的,多有不实抹黑之处。对于这种言论笔者依旧不反驳,甚至也会有所赞同,毕竟后朝为前朝修史一定或多或少地掺杂一些贬低的成分。
所以,上面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还是靠得住的。
一,胡濙性情沉稳,处事干练,明事理且从不多言,将这个事情交给他,朱棣放心。
二,胡濙是建文旧臣,当年他曾多次见过朱允炆,换句话说胡濙认识朱允炆。
基于以上两点,胡濙就是外出寻找朱允炆的最佳人选。
虽然如今我们不知道两人谈了什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去推测一下,要知道胡濙连续十四年都没有回朝,而这一次胡濙既然来面圣就一定是有了朱允炆的下落,所以朱棣才会迫不及待地召见胡濙,两人才会谈到凌晨两点多。
而且上面那段记载的最后还补充了一句,意思就是说,在胡濙回来之前,有传言建文帝从海上逃走了,所以朱棣才会派郑和下西洋,直到胡濙回来后朱棣才消除了这个疑虑。
由此也可以推测,胡濙当年一定是找到了朱允炆,然而两人并没有见面,或许朱允炆通过胡濙向朱棣表达了自己已经无心皇位,不会再对他有所威胁,也或许胡濙找到的是朱允炆的坟墓,朱允炆早已抑郁而终。
但不管哪种结局,朱棣总归是放下了,对于朱棣来讲,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自己临死之前这个心结得以解开,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