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无疑是最多疑的,没有之一。朱元璋这种多疑的心理,并不是在明朝建立之后,为捍卫皇权而泛滥起来,事实上,早在创业时期,朱元璋便有较为严重的猜疑心理。

朱元璋对武将缺乏信任,时常担心武将们叛变,这种忧虑感完全不下于赵匡胤。所以,每当武将出征在外,朱元璋总要将他们的家属照顾起来(其实就是以其家属为人质,以免武将叛变)。

徐达、常遇春等朱元璋器重的将领,深知朱元璋的秉性,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总是很低调,从不敢居功自傲。有一次,常遇春打了一个漂亮的胜战,朱元璋派人表彰他,常遇春马上表示:这都是朱元璋的功劳,是朱元璋指导有方。

不仅猜疑武将,朱元璋也猜疑文臣,这点他和赵匡胤很不一样。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设置锦衣卫,专门打探朝臣的生活和隐私,连文臣也在他的监视之下。

一日,有个叫钱宰的大臣在家中做了一句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吐槽在朝廷上班辛苦。没想到这句诗很快就被朱元璋知晓。显然,钱宰也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尽管他已经是个须发皆白、年近八旬的老头。

次日钱宰上朝,朱元璋对他说:“昨天你诗作得还可以,不过,朕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大惊,马上回过味来,磕头如捣蒜。朱元璋乘机说:“你既然嫌工作累,那朕就让你回家好好睡吧。”

钱宰于是被准许退休。这对朱元璋时期的老臣而言,无疑是一项恩赐,因为当时的大臣是几乎没有权利退休的。钱宰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官职低微,是个无权无势的翰林,所以才未被朱元璋猜忌,准许退休。但其他位高权重的文臣,就没有钱宰这般幸运。

李善长同样年近八旬,但由于他做过丞相,且与胡惟庸有交情,便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全家七十多人被处死。还有宋濂,他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竟也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差点被处死。

不仅猜疑文臣武将,朱元璋连后妃也不放过,包括马皇后。朱元璋称帝后,便给马皇后立下一条规矩,后宫不许干政。有一年,马皇后不过问了句“天下百姓如今过得怎样”,朱元璋便一脸不悦,认为这是后宫干政的苗头。

马皇后当然也不高兴,严肃地告诉朱元璋:你是百姓之父,我就是百姓之母,我关心自己的儿女,有何不可?朱元璋这才宽下心来。也就是马皇后,若换作其他妃子,敢和朱元璋这样说话,早就被赐白绫了。

李淑妃的遭遇足以证明这点。她根本没有丝毫干政,甚至连半句关心百姓的话也没说过,但还是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

李淑妃是朱元璋最宠幸的妃子,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马皇后。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不再立皇后,但让李淑妃掌管后宫,李淑妃成了无冠之后。李淑妃精明能干,深得众心,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她万万没想到,这反而成为被朱元璋猜忌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驾崩前,下令将李淑妃的兄长召入宫中,并李淑妃叫到面前,意味深长地说了九个字:“去和你兄长见个面吧!”

聪明的李淑妃马上意识到,朱元璋想让她自尽。和兄长见过面后,李淑妃大哭一场,旋即上吊自杀。

李淑妃死后,其兄长悲痛不已,抚尸痛哭。他不明白,向来贤惠的妹子,为何会被朱元璋赐死?朱元璋告诉他:“朕不是不知你妹妹贤惠,但你妹妹也太能干了,朕担心她会变成第二个武后。”

其实,李淑妃仅仅只是在后宫深得众心,与朝臣完全没有往来,根本不具备任何做武则天的条件。而且,当时建文帝已经成年,不再是弄人摆布的娃娃,也绝不可能让李淑妃垂帘听政。

朱元璋的猜疑之心可见一斑。可惜,朱元璋千防万防,唯独没有防范自己的儿子,结果威胁建文帝皇位的恰恰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皇四子燕王朱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