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上学的还是当兵的,打工的,大家都选择留在了城市里,几乎没有回到老家接过父母的接力棒进行农耕生产得啦,虽然就目前的企业经济形势而言,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真是没有在家种果树的收入高。因为海边的所有权是属于紧邻海边的村子的,前些年养殖兴隆的日子里,靠海边的村子都发财了,相对于农村来说,真的是一笔大财,仅仅是出租海边的土地盖养殖大棚,每年都能有上千万的收入。

我老家市位于胶东地区的沿海的一个小小的村庄,位于他所在的县级市和县级市所在的地级市中间。这个位置就很尴尬。县级市为了表现自己的蓬勃发展不断向地级市方向靠拢,地级市也表现的不能卓尔不群,橄榄枝屡次伸向县级市,发展的局势虽然很好,但是还没有碰头。

我的老家因为两边不靠这个尴尬的位置因素,一些好的政策都没有赶上(听村里的老人,当初架电网的时候,分别接到了西边的乡镇和东边的的乡镇,等到我们村里通电的时候又晚了好多年)仍然保留了相对的乡村原貌。说起老农民以及农村的代言人,最大腕的可能就属于本山了,早好几年张嘴闭嘴都是咱们农民富裕了,真实的乡村风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咱们一起来聊一聊

起底:这是山东胶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户种地的不到三户

都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的老家说是沿海,其实也不在海边,我们村距离大海的直线距离大约有3公里多一点。大家一看,3公里不跟海边一样吗?其实不是的,这个距离一样尴尬。因为海边的所有权是属于紧邻海边的村子的,前些年养殖兴隆的日子里,靠海边的村子都发财了,相对于农村来说,真的是一笔大财,仅仅是出租海边的土地盖养殖大棚,每年都能有上千万的收入。

起底:这是山东胶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户种地的不到三户

说一说我们村的规模吧,我们村大约有300户,村子周围都是土地。周围的村子也都离得不远,一两公里一个村子。这跟东北的西北的农村有些出入。人口大约在1000人上下吧,现在估计少了一些,因为没有所谓的大家口了,标准的3人之家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家老两口。每家平均七八亩地。土地的性质不一样,每家每户平均一个人一亩左右的份额,称之为 口粮地,顾名思义,就是满足你温饱的,按人头分的,免费的。剩下的是类似于拍卖得到的,每家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每年向村里上交一定的费用得到的土地。近十几年,种庄稼的越来越少了,胶东地区是瓜果之乡,土地也大都种植水果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提高土地的效率,都不种粮食了,都是种了水果卖了钱然后买粮食吃。究极原因,就是粮食太便宜了,尤其是年轻一点的,都觉得浪费土地种粮食不划算。

起底:这是山东胶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户种地的不到三户

估计跟很多农村的现状一样,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不管是上学的还是当兵的,打工的,大家都选择留在了城市里,几乎没有回到老家接过父母的接力棒进行农耕生产得啦,虽然就目前的企业经济形势而言,在外打工一年的收入真是没有在家种果树的收入高。可能大家的思想还是觉得:出门在外就是风光无限,出去了再回来,就是混不下去了,一点本事也没有,丢人丢大了的感觉。

起底:这是山东胶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户种地的不到三户

就我们村而言,四十岁以下,住在村子里而且种地的可能只有两户。另外还有十户八户只是在村子里盖的房,但是基本不种地,一般都是从事海产品养殖业或者在工厂上班。村子里四十岁到五十岁的务农人估计也不超过二十户。可见,目前就我们村而言,进行农耕的主力是像我父母一辈的五十到七十岁的人之间。村子里只有每到春节的时候,才会充满活力的,农忙的时候,异常的冷清。

起底:这是山东胶东沿海的一个小村庄,全村300户种地的不到三户

这样下去,大胆的设想一下,以后的农村将会何去何从??

年轻人不在会农耕技能,媒体天天说农民富裕了,你家的村里真的都富裕了吗?

头条的网友,想跟大家做个小调查:

评论回复格式:我家是XX省xx村,我们村里还有多少年轻人种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