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宜書屋是清帝的藏書讀書處,“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皆宜讀書,“三百六旬過隙駒,棄日一篇無不可”,足見乾隆之勤奮。正殿爲四宜書屋殿,這裏是讀書、寫字的好地方,乾隆在詩中讚美四宜書屋“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後又說這裏宜讀書、宜撫琴、宜焚香、宜烹茶。

四宜書屋位於北遠山村東南,福海西北,佔地面積2500平方米。雍正時期就已建成,初名“春宇舒和”。乾隆二十年(1755)春宇舒和失火,乾隆便將此景改建成安瀾園,親筆御書“安瀾園”掛在此景區宮門上。

乾隆皇帝南巡之後,在圓明園先後仿建有四處江南名園。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時,曾以浙江海寧的陳氏隅園作爲行館,並賜名"安瀾園"。該園巧妙的結構頗得乾隆皇帝喜愛,其言“喜其結構致佳,圖以歸”,回京後就在圓明園修葺四宜書屋之便按陳氏隅園的佈局全部仿建,園成之後因其“左右前後,略經位置,即與陳園曲折如一無二”,亦將這園中之園題名爲“安瀾園”。

安瀾園之正宇五楹爲四宜書屋,東南爲薜經館,又南爲採芳洲,其後爲飛睇亭,東北爲綠帷舫。四宜書屋西南爲無邊風月之閣,又西南爲涵秋堂,北爲煙月清真樓,樓西稍南爲遠秀山房,樓北度曲橋爲染霞樓。對於這些建築,乾隆一一題詠,稱《安瀾園十詠》。

四宜書屋景區山環水抱、林木蔥蘢、奇花異草、香氣馥郁是一處小巧玲瓏的書齋園林。除臨水而建的涵秋堂外,其它建築均爲三開間以下的單卷小房,組成了多組曲折多變、錯落穿插的小院。

四宜書屋平面圖

正殿爲四宜書屋殿,這裏是讀書、寫字的好地方,乾隆在詩中讚美四宜書屋“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後又說這裏宜讀書、宜撫琴、宜焚香、宜烹茶。在四宜書屋內還收藏有《重刻淳化閣帖》及《西洋樓銅版圖》各一套。

在四宜書屋殿東的小院中,堆有大量假山,假山上建有依照杭州西湖龍井龍泓亭建造的飛睇亭。另外,在安瀾園東南還建有四座圓明園內最大的船塢,當年圓明園鼎盛時期,像皇后乘坐的翔鳳艇、皇帝乘坐的蓬島游龍等大型遊船都停靠在這裏。

乾隆題《四宜書屋》詩:

春宜花,夏宜風,

秋宜月,冬宜雪,居處之適也。

冬有突廈,夏室涼些,

騷人所豔,允矣茲室,君子攸寧。

秀木千草綠陰鎖,間間遠嶠青蓮朵。

三百六旬過隙駒,棄日一篇無不可。

墨林義府足優遊,不羨長楊與馬及娑。

風蒼雪月各殊宜,四時瀟灑松竹我。

四宜書屋是清帝的藏書讀書處,“春宜花,夏宜風,秋宜月,冬宜雪”,一年四季皆宜讀書,“三百六旬過隙駒,棄日一篇無不可”,足見乾隆之勤奮。

據史載,乾隆自言,餘自乾隆八年習蒙古語;二十五年平回部,習回語;四十一年平金川,習番語;四十五年因班禪來謁,並習唐古成語;皆以字而能也。又載,乾隆接見少數民族的首領,亦多以他們的語言對話。一些匾額上的滿、漢、蒙、藏、維五種文字出自乾隆之手的也爲數不少。

不僅如此,乾隆還是中國最高產的詩人。他一生所寫的詩,一共有42550首,相當於一部全唐詩。

在統治中國的60年間,政治相對穩定,經濟達到清朝的極盛,乾隆功不可沒。他的十分“精通”蒙、回、維、藏等少數民族語言對他的“功業”幫助很大;他無意做一個真正的詩人,他迷戀於詩歌寫作的最終目的是,他不僅僅是做大清的最高統治者,還應該是大清文人的精神領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