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只有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到宽敞的沙湖大桥 见证塘厦发展

小木桥(图片翻拍)塘厦供图

沙湖大桥 本报见习记者 王子玺 摄

那些年 老校长走过的那些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塘厦有个“西伯利亚”,这是塘厦人送给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的沙湖社区的绰号。当时,沙湖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是一座窄窄的小木桥。

如今,40多年过去了,“西伯利亚”的居民开上了小车,通过宽敞的沙湖大桥驶入塘厦中心区,驶向东莞的任何一个地方……

沙湖小学(2005年与其他6所村办小学合并为塘厦第三小学)的老校长赵沛良是土生土长的沙湖人,谈起沙湖社区和他所经历的四座桥,性格一向较为内敛的他打开了“话匣子”,和记者畅谈了两个小时――让我们一起穿过岁月,走进赵校长走过的那些桥。

小木桥

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

沙湖社区位于塘厦镇西南片区,是塘厦镇一个较为偏僻的社区,与镇中心区被观澜河阻隔。正是这一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当时的沙湖被人们称为塘厦的“西伯利亚”,言其地理位置偏僻。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沙湖通向塘厦中心区的唯一通道是一座小木桥。这座小木桥建于明末清初,有着近400年的历史,由26条宽0.4米、长2~3米不等的花岗岩条石头尾交叉连接而成,桥长约65米,桥墩是一根根木桩。这座小木桥见证了沙湖人艰辛的发展历程,同时也留下了赵校长这些“老沙湖”的美好童趣。

“在塘中读书的时候,我与另外两位同学跟着生产队长到塘厦买石灰。队长力气大,一个人带回一袋100多斤的石灰,我和另外两位同学带另外一袋,没多久生产队长就走到我们前面去了,他还嘱咐我们慢点,自己却骑单车飞快地赶回村里。当我们到达小木桥时,发现一只草鞋留在了桥面上,队长已经掉进河里了,100多斤的石灰只剩下了一个麻袋。”说起这些趣事,赵校长笑了起来。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小木桥给了沙湖人不少乐趣,同样也给了沙湖人不少伤心往事。每逢雨季,小木桥都会被大水冲断,条石也被冲落在河底。只能待雨过天晴、河水退去后,才能到河里找回条石,搭上桥面,重达几百斤的条石搬上桥面是最辛苦的事情,有时找不到原来的条石就只能用其他材料顶替。而最让赵校长苦恼的事是,桥断了的那些天,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河对面的同学去上课。

“水势不是很大的时候,我就扛着单车渡河,太想坐在课堂里读书了。”赵校长表示,正是这种求知的不易才让他更为珍惜。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赵校长如愿成为了沙湖小学的教师。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村里刚开办不久的小学和小木桥一样简陋,学校被设置在了解放前的旧炮楼上。“刚好5层,一层一年级,二层二年级,‘爬’完5层炮楼,小学就毕业了。”赵校长笑着说。 1, 2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