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只有一座窄窄的小木橋到寬敞的沙湖大橋 見證塘廈發展

小木橋(圖片翻拍)塘廈供圖

沙湖大橋 本報見習記者 王子璽 攝

那些年 老校長走過的那些橋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塘廈有個“西伯利亞”,這是塘廈人送給地理位置偏僻、出行不便的沙湖社區的綽號。當時,沙湖通向塘廈中心區的唯一通道是一座窄窄的小木橋。

如今,40多年過去了,“西伯利亞”的居民開上了小車,通過寬敞的沙湖大橋駛入塘廈中心區,駛向東莞的任何一個地方……

沙湖小學(2005年與其他6所村辦小學合併爲塘廈第三小學)的老校長趙沛良是土生土長的沙湖人,談起沙湖社區和他所經歷的四座橋,性格一向較爲內斂的他打開了“話匣子”,和記者暢談了兩個小時――讓我們一起穿過歲月,走進趙校長走過的那些橋。

小木橋

通向塘廈中心區的唯一通道

沙湖社區位於塘廈鎮西南片區,是塘廈鎮一個較爲偏僻的社區,與鎮中心區被觀瀾河阻隔。正是這一地理因素的限制,使得當時的沙湖被人們稱爲塘廈的“西伯利亞”,言其地理位置偏僻。

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沙湖通向塘廈中心區的唯一通道是一座小木橋。這座小木橋建於明末清初,有着近400年的歷史,由26條寬0.4米、長2~3米不等的花崗岩條石頭尾交叉連接而成,橋長約65米,橋墩是一根根木樁。這座小木橋見證了沙湖人艱辛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留下了趙校長這些“老沙湖”的美好童趣。

“在塘中讀書的時候,我與另外兩位同學跟着生產隊長到塘廈買石灰。隊長力氣大,一個人帶回一袋100多斤的石灰,我和另外兩位同學帶另外一袋,沒多久生產隊長就走到我們前面去了,他還囑咐我們慢點,自己卻騎單車飛快地趕回村裏。當我們到達小木橋時,發現一隻草鞋留在了橋面上,隊長已經掉進河裏了,100多斤的石灰只剩下了一個麻袋。”說起這些趣事,趙校長笑了起來。

在那個艱苦的年代,小木橋給了沙湖人不少樂趣,同樣也給了沙湖人不少傷心往事。每逢雨季,小木橋都會被大水沖斷,條石也被衝落在河底。只能待雨過天晴、河水退去後,才能到河裏找回條石,搭上橋面,重達幾百斤的條石搬上橋面是最辛苦的事情,有時找不到原來的條石就只能用其他材料頂替。而最讓趙校長苦惱的事是,橋斷了的那些天,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河對面的同學去上課。

“水勢不是很大的時候,我就扛着單車渡河,太想坐在課堂裏讀書了。”趙校長表示,正是這種求知的不易才讓他更爲珍惜。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趙校長如願成爲了沙湖小學的教師。但是,讓他想不到的是,村裏剛開辦不久的小學和小木橋一樣簡陋,學校被設置在瞭解放前的舊炮樓上。“剛好5層,一層一年級,二層二年級,‘爬’完5層炮樓,小學就畢業了。”趙校長笑着說。 1, 2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