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如涵控股,這家有着“網紅電商第一股”美譽的公司卻在上市首日遭遇尷尬。

4月3日,初始發行價12.5美元/股,預計募資1.25已美元的如涵電商在納斯達克市場掛牌。

但是自開盤開始,如涵的股價卻一路走低,最終以37.2%的跌幅報收至7.85美元。

電商龍頭爲何不被看好?王思聰專業分析點破其中奧祕

4月5日,對網紅經濟有着深入研究的王思聰公開發表了自己對如涵破發的觀點。

直指現在的資本市場對網紅模式的分析根本沒在點上,一針見血的說出了自己觀點。

如涵控股的虧損,2018年雖然有3億元的毛利,但是營銷費用支出1.46億,履約費用1億,綜合管理費用1.3億元,總體算下來看似光鮮的如涵背後,卻有7235萬元的虧損;

支出的錢花的莫名其妙,既然是網紅公司,拿出近1.5億元去做營銷費用令人費解,有如此高的營銷費用還用網紅的意義何在;

如涵的網紅模式沒有形成複製模式,無法證明自己能夠培養新的網紅。

而且如何過於依賴頭部資源,張大奕一個人給如涵帶來的收入就超過50%。

和如涵簽約的其他112位網紅的影響力相加都不如一個張大奕。

成也網紅,失也網紅,如涵的模式能否複製

爲了捆綁頭部網紅資源,如涵的付出也是誠意滿滿。

雖然經過了多輪融資,但是在招股書顯示的股權結構中,網紅張大奕位列第二大股東,持股13.2%。

管理層中的CEO馮敏持股27.5%,總經理孫雷持股12.8%,公司董事沈超持股5.9%。

嚴重依賴頭部網紅的如涵,爲了綁定張大奕,出讓了第二大股東的地位,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張大奕加上另外112位網紅,共擁有1.5億粉絲,關注度爆棚的網紅不斷的向如涵引流,讓如涵向品牌定製的轉型十分成功。

2018年4月1日至年底,如涵營收達到8.56億元。

但是,過度依賴頭部網紅資源的如涵,讓市場擔心的是引流的持續性,網紅的生命週期十分短暫,能否培養出下一個張大奕是市場關注如涵的焦點問題。

如涵上市背後,馬雲成爲關鍵推手

在如涵的股權結構中,阿里巴巴(淘寶中國控股有限公司)7.5%的持股十分引人關注。

2016年,當時還在國內新三板上市的如涵接受了阿里巴巴3.2億元的投資。

至此,如涵的商業模式得到了阿里系的背書。

馬雲培育出的電商文化接納了網紅元素的進入。

從中不難看出,如涵的商業模式正在影響整個電商生態。

但是這種網紅引流模式在資本市場看來是一把雙刃劍。

先發制人的如涵搶跑上市成功,也讓張大奕身家達到了近9000萬美元。

但是如涵招股書中公佈了每名網紅只籤5年合約的內容,體現的是公司對網紅生命週期的擔憂。

下一個頭部網紅能否培養成功,是企業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

深諳網紅經濟的王思聰,一語中的的分析出了資本市場對如涵上市提出質疑的玄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