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镜头和笔触,真实地记录国家和社会变迁的点滴,关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哪里有新闻,哪里便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记者。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他们总有一份在奔跑中坚守的笃定,一份在混沌中不畏浮云的澄明,一份在躁动中自持的初心。

为庆祝第19个中国记者节,充分展示我省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职业风采和责任担当,11月1日起,江西日报社与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在江西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夜读》栏目推出《好记者讲好故事》专辑。

今天,要与您分享的是第三篇作品,来自新法制报黄建华的《搬出穷山窝 敲开“幸福门”》。

搬出穷山窝 敲开“幸福门”

——消失的蔸萝村和巢荷员一家的10年生活变迁

文/黄建华

大家好!我是新法制报社黄建华,今天我朗读的是我参加2018年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的演讲稿:《搬出穷山窝 敲开“幸福门”——消失的蔸萝村和巢荷员一家的10年生活变迁》。

这是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路口乡集镇以北的蔸萝山,一个有名的穷山窝。山路蜿蜒曲折有如天梯,探头下视,壁削千仞令人胆寒。这一两米宽的山路,只能容摩托车通行,可是山路陡峻、崎岖不平,稍不留神,便会连人带车掉下山崖去。而如果要抵达蔸萝山深处,还有很长一段要步行的山路,天气晴好也要一两个小时。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0年前——

蔸萝山的最深处是“路”的尽头,这里住着当年蔸萝村的村民。房子全是依山而建的土坯房,要是下雨,山拧得出水,墙土剥落,房子就在风雨中飘摇。

2008年,我在这样的土坯房里,见到了这里住着的一组贫困户巢荷员一家六口,除巢荷员外,还有80岁年老体衰的老母亲、60多岁的痴呆哥哥、体弱多病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当地有句民谚:“老角尖、老角尖,老角尖上出油盐,盘古开天地,没有见过田。”蔸萝山没有田地。巢荷员一家六口,靠他打零工,每月大概一千多块钱的收入,勉强度日。

我记得我当时问巢荷员:“没田没粮、没吃没穿,苦不苦?”巢荷员想了很久,很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其实这还不是最苦的!山路危险,可是孩子要翻山一两个小时去上学;家里有两个病人,病了抬不下山,医生也不敢上山来……”

山里人虽然勤劳朴素,但是没有能力建新房!为了方便母亲和哥哥看病,还有小孩读书,2011年,巢荷员不得不搬出来,从牙缝里挤出钱来,租住到蔸萝村六组的一间土坯房里。

蔸萝村还是那个蔸萝村。但在巢荷员心里,这里的生活比最先的家,强了不晓得多少倍。

巢荷员一家在这里一住就是6年多,这样的房子如今也已经荒废。而巢荷员那个破旧漏雨的土坯房,早已经在一次暴雨中倒塌了。

蔸萝村是江西农村的缩影。

——25个贫困县、3400个贫困村、119万贫困户、346万贫困人口,这是江西省曾经面临的严峻的贫困现实。

今年2月14日,腊月二十九,我再一次来到了巢荷员的家。

而此时,蔸萝村已不复存在,并入了路口乡路口村。巢荷员一家呢,也易地搬迁到了路口村26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巢荷员一看到我,就兴冲冲把我带到一栋三层小洋房前,二楼一间120平方米的新房就是他的新家,内墙粉饰一新,地板上贴满了地砖,厨房、卧室都是全新的组合家具,生活好比富足人家。

我纳闷,几年不见,怎么发生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巢荷员的老母亲、90岁的冷桃英老人激动地说:“还是党和政府好,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我这么大年纪,做梦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住进洋房。”

让巢荷员一家摆脱困境的正是易地搬迁扶贫政策。更多生活在缺少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像巢荷员一家一样,搬迁安置到了有条件的地区居住生活。

还有更让巢荷员高兴的,家的对面过马路100米不到,就是汽车配件加工“扶贫车间”。在新房里过完新年后,他可以到扶贫车间上班。

脱贫攻坚以来,路口乡已经引进皇菊加工、汽车配件、制锁5家企业的“扶贫车间”,优先接纳搬迁贫困户就业,已经安置100多贫困户就业。

“把企业建在村子里,把车间设在农户家”,“小楼变车间,农民变工人”,这些已经成为时下江西农村的热门词。

今年7月29日,我再次来到路口乡,在巢荷员家对面的小楼里,见到了正在汽配扶贫车间做事的巢荷员。

他说,在家门口做事,保底工资1600块钱,他拿计件工资,每月收入可拿两三千块钱。比做零工强多了,还可以照顾家里。

采访即将结束,巢荷员拉着我的手说,他老婆前不久刚做完手术,乡里已经同意等她康复了,就到制锁车间上班。“到时我们就是双职工了。”说到这里,巢荷员已经笑得合不拢嘴。

“国家给我们改善了住房,提供了就业。习总书记说过,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巢荷员对脱贫有了坚定的信心,对家、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易地搬迁+扶贫车间”的脱贫攻坚模式,使易地搬迁贫困户们能够搬得出、住得安、富得了。

蔸萝村消失了,巢荷员一家的幸福生活开始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他们一样,搬出穷山窝,敲开幸福门,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

有一组数据显示,脱贫攻坚这5年来,全国每年至少脱贫130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5.7%,返贫率大为下降。

作为一名记者,一名见证者,10年来我身处其中,切实感受着“造血式”扶贫政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小农村也有大作为!只有能就业,农民才能回乡;只有农民回乡,农村有人了,才能“乡村振兴”。

当贫困户在前往小康的道路上,离开物质帮扶,也有着继续前行的愿景和期盼,我相信——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还在后头!

作者简介

黄建华,1982年出生,江西修水人,2018年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十佳选手”。现任新法制报社《消防周刊》编辑部主编、记者,从事新闻工作16年多来,多次获得江西新闻奖、江西报刊网络新闻奖,曾荣获2015“红动江西”消防公益人物提名奖、“江西好网民”提名奖、全省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先进个人、第九届“火凤凰杯”全国优秀消防科普工作者等荣誉。

作者、朗读者:黄建华

总策划:吴志刚、邱玥

执行策划:张雪、赵庆、李芳

制作、编辑:赵庆、实习生 江菱

配音:涂星星

美编:胡嘉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