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賬號團隊還開發了“思念星空”的小程序,網友們能爲逝去的親友創建一顆“紀念星”,發佈思念動態,和想念的人說說心情,或者爲他人的狀態點蠟燭,留言分擔彼此的憂傷。不僅是姚貝娜,一些給人以精神力量的人,離開後仍然吸引着大批網友聚集在網絡中,自發地進行悼念,人們和逝者講述自己的心事。

悼念的意義,更多的是使我們從失去中意識到擁有,珍惜仍然還在身邊陪伴着我們的人,以及生命的美好。

記者 | 盛倩玉 編輯 | 沈小山

今天看了《青春有你》,有個小姑娘特別像你。

春天來了,你的家鄉武漢慢慢地也好起來了。

馬上零點了,我要去睡覺了。

我想剪個短髮,你這個長度的,感覺會很有氣質。我存了很多你的美照。

姐姐,早安。

……

歌手姚貝娜離世後的五年時間裏,她的微博評論區內容一直默默增長,現在已經達到了數百萬條。

每天,都有大批網友前往留言,有些留言者原本就是她的粉絲,有些則是在她離開後的某個時刻喜歡上她,又來到這裏緬懷。但只要你看過,便很容易發出“原來我不是一個人”的感慨。

網絡似乎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健忘。五年過去了,人們仍然“記得”她,評論的內容,不再只是遺憾和思念,還有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瑣事、變化,這裏也逐漸成爲了某些人的祕密樹洞。

逝者留下了“祕密樹洞”

“等我滿血復活吧吼吼吼吼吼。”女歌手姚貝娜的最後一條微博,定格在2014年11月27日。兩張笑容可愛的照片,配文是自己生病了不太好受,但她卻沒忘記給粉絲打氣。

張鵬大約就是從那個時候喜歡上她的,“她生病了,居然那麼堅強,讓我很感動,從此喜歡上了她。”

而姚貝娜的病情,最終卻沒能好轉,2015年初,她因癌症復發離開人世,狀態自此再無更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後這位歌手的微博,卻一直以另一種形式,仍於沉寂中有力生長。

歌手姚貝娜生生前最後一條微博

2019年10月1日,國慶文藝晚會結束後的半小時裏,姚貝娜的微博評論又多出了數千條,原來晚會上的《天耀中華》是姚貝娜2014年在春晚上演唱的歌曲,引得網友前往悼念。短暫爆發的留言也讓更多人發現了這裏,“姚貝娜離開後,她的微博火了”受到討論。但張鵬認爲,這裏其實不曾冷清。

今年3月30日,“你生日那天的宇宙”衝上了微博熱搜,人們在NASA官方網站查詢了自己生日當天的宇宙相片,又分享到社交平臺裏。粉絲王子青卻記得輸入姚貝娜的生日,配圖留言到她的微博評論區,說“看,你生日那天的宇宙。”

網友查詢了姚貝娜生日那天的宇宙

偶爾,會有意外的“闖入者”,卻被這評論區整整齊齊的溫暖打動了,他留言說,“我並不瞭解她(姚貝娜),但你們的念念不忘真的感動了我。”

或許死亡並不是終點,遺忘纔是。不僅是姚貝娜,一些給人以精神力量的人,離開後仍然吸引着大批網友聚集在網絡中,自發地進行悼念,人們和逝者講述自己的心事。

繪本師項瑤,還有一個更爲人熟知的名字——熊頓。患癌後,她創作《滾蛋吧!腫瘤君》在天涯和新浪微博上同步連載,通過漫畫,把自己的抗癌經歷表現出來。

她把與“腫瘤君”的鬥爭畫成一幅幅可愛的漫畫,這樣的樂觀幽默和直面死亡的勇氣,感染了不少人。而在2012年11月16日,腫瘤君永遠地帶走了她。

熊頓離開後,她的力量仍然給不少人勇氣,有粉絲說,“在冬夜的電腦前,看着暖乎乎的圖文,通過她的力量和體溫,得到鼓舞和啓迪。”

而現如今,在她離世後的第八年,每天仍然都有網友前往她的微博留言,有人在這裏表達對逝者的思念,有人在這裏吐露自己的心事,有些則是自己患病之後,在熊頓的微博裏尋找力量。逝者留在網絡上的隻言片語,成爲了鐫刻着他們名字的隱祕墓碑。人們路過這裏,又用文字“留下一束束鮮花”,帶走一些精神力量。

熊頓微博下的留言仍在增長

點亮一顆“紀念星”

2012年11月17日,熊頓離開後的第二天,在互聯網的某個角落,一個名爲“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賬號發佈了一條微博。

@熊頓XD,女,29歲,癌症,放療性肺泡炎,漫畫家,樂觀的抗癌鬥士,《滾蛋吧!腫瘤君》作者。

2015年初,姚貝娜逝世後,這個賬號同樣也發佈了微博悼念:@姚貝娜,女,34歲,湖北武漢,乳腺癌,歌手。2011年患乳癌,接受手術,2014年7月份轉移,之後的微博經常發現“珍惜”二字。

這是一個關注“逝者”的賬號,簡介是“爲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一條條文字,成爲一個爲逝者建立的網絡公墓。從2011年7月3日註冊至今,這個賬號已發佈了3660條微博,有了近55萬的粉絲。

人們悼念的不僅有張國榮、科比這樣的名人,更多的還是一個個離開我們的普通人。有人在這裏祭奠已經過世的奶奶,“我好想你呀,想你給我唱歌,我要聽九一八,想要纏着你給我做肉丸子粉絲湯,想喝開胃酸湯,吼我好想你呀。”

路過的人點上一串蠟燭

有人忘不了離去的孩子,“臭兒子好長時間沒和你說話了,你也好長時間沒和和老媽說話見面了,是不是貪玩把愛你的親人都忘記了寶貝?”

還有人在想媽媽,“去年7月,我要回深圳,你一直送我到電梯口,我匆匆抱着你,和你告別,隔着空蕩蕩的病號服,感覺你瘦弱的身體,我現在都能感覺到你身體的溫度,只覺得心裏說不出的酸楚。”

網友們爲逝去的親友寫下隻言片語的想念,在這裏投稿發佈出來。路過的人則點上一串蠟燭,或留下一排擁抱。

山鷹已經不記得自己是什麼時候關注到這個“網絡墓園”的了,雖然自己沒有投過稿,但他常常要去給別人的經歷留言。

在這些故事裏,他能找到共鳴,也多了幾分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每個人都會經歷,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或者是後天。所以別人的故事,其實以後我們也會是主角。”

普通人的一生看似“微不足道”,記錄的內容也不過“雞毛蒜皮”,但一條條翻下去,我們總要被某句話擊中,想到某段同樣“雞毛蒜皮”的時光,淚流滿面時,誰又能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呢。

現如今,賬號團隊還開發了“思念星空”的小程序,網友們能爲逝去的親友創建一顆“紀念星”,發佈思念動態,和想念的人說說心情,或者爲他人的狀態點蠟燭,留言分擔彼此的憂傷。

網友們能爲逝去的親友創建一顆“紀念星”

小愛的媽媽現在經常來這裏,她給逝去的女兒創建了一顆名爲“愛愛寶貝”的紀念星,每天在這裏寫下自己“止不住的遺憾和愧疚”。這些表白,讓同樣失去女兒的佳琪感到觸動,她在留言中回覆,“我也是,總感覺女兒還在,可又看不到,總感覺很虧欠她。”

當網絡逐漸滲入我們的衣食住行,把更多陌生但又有着同樣需求的人集合起來時,連“悼念”也有了更多表現形式。

不論是將逝者的微博作爲“祕密樹洞”,還是在“網絡墓園”投稿,張鵬說,“這樣的留言和紀念,只不過是想通過一種真實的有意義的事情去想念。”

“我們都是如此,我們都在想念”

母親火化的那天,塔拉在殯儀館裏哭喊着“我沒有媽媽了”,那種痛苦是很難清理掉的。

以後每年清明,她都會前往陵園祭拜,開始時總要哭,只是後來時間久了,才慢慢沒那麼疼。

父親離開後,楚曉一直生活在自責之中。在父親重病面臨治療方案的選擇的時候,她沒敢選擇移植,而是選擇了當時覺得副作用最小的靶向藥+PD-1。

後來楚曉覺得,都是自己的患得患失,害得父親沒能救回來,每當聽到別人說女兒比兒子更細膩更孝順的時候,她會更難受。“如果當時再勇敢點,我也堅持移植,賭一把,會不會有奇蹟。”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不得不去“經歷”着各種各樣的死亡和離別,最早可能在故事裏,動畫片裏;然後是新聞裏,電影裏;再後來可能就發生在自己身邊。死亡於我們生活中似乎無處不在,但我們對它依然有着來自生命本能的排斥和拒絕。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朋友突然接了一通電話就懵了,紅着眼睛買票慌忙回老家,或在朋友圈刷到朋友親人逝世的內容。不知道怎麼安慰,只覺得好沉重,最後默默滑過屏幕,“視而不見”。

一旦有人在公開的場合談及死亡和懷念,一些無關者甚至會心中嘀咕,“他怎麼能把這麼難過的事情分享出來?”至於面對自己親友和愛人的離開,我們更是不知所措,只能等着時間來幫我們消化。

但“死亡”終究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問題,由此而來的“悼念”“祭奠”,不是反覆咀嚼悲傷,而是在回顧逝者和以往的美好中,獲得更多珍惜當下的力量。

山鷹說,“對於親人的思念不捨和無奈,這也是世間的實相。看到這些關於逝者的博文和故事,我並沒有感到低落,卻會有感動。”不論是在逝者的微博留言、還是在類似“網絡公墓”的紀念平臺,人們細細回顧過去溫暖經歷。即使電腦那端的是陌生人,但好在“我們都是如此,我們都在想念。”

而悼念的意義,更多的是使我們從失去中意識到擁有,珍惜仍然還在身邊陪伴着我們的人,以及生命的美好。或者,正如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所言,“生也好,死也好,我們僅僅追求現實。如果我們真要死了,讓我們聽到喉嚨中的咯咯聲,感到四肢上的寒冷;如果我們活着,讓我們幹我們的事業。”

來源|南都週刊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