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鼓勵生育是個“系統工程”

  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在近期持續討論人口問題的背景下,昨日刷屏的一篇文章提出“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鼓勵二胎政策莫畫餅充飢”,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

  進入新世紀以來,從“雙獨二孩”到“單獨二孩”,再到“全面二孩”,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斷調整。應該說,這些政策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離預期仍存在着較大差距。比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二孩的出生人數要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達到883萬;但一孩出生人數724萬,比2016年減少249萬。全國人口出生率只有12.43‰,也低於2016年。特別是在一些城市地區,極晚婚、極晚育、極少育現象突出,“丁克”家庭數量增加,人口不增反降趨勢明顯。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使民衆形成少子化好的觀念之外,與孩子的撫育成本持續攀升、人們的受教育年限延長、女性勞動參與率居高不下、勞動時間過長等也有密切的關係。

  從目前一些地方出臺的鼓勵生育政策來看,大多傾向於增加補貼、延長產育假的做法。但各國的實踐證明,光靠給錢給假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鼓勵生育必須從多角度出發,針對婚齡育齡人口關注的焦點問題,儘快形成一套完整的支持性社會政策,真正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一方面,構建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使更多適齡人口“願意生”。這就包括企業應縮短勞動工時,減少加班現象,爲家庭婚姻騰出時間,實現工作家庭生活的平衡;嚴格執行勞動法律法規,防止對結婚懷孕婦女就業歧視現象的發生;積極發揮工青婦團等社會團體的作用,規範婚介組織,增加適齡人口社會交往的機會,重點解決大齡青年的婚戀問題。此外,可以考慮修改現行婚姻法,將法定結婚年齡適度調低,廢除“晚婚晚育應予鼓勵”的要求。

  另一方面,充分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降低生育成本,真正打破“生不起”“養不起”的瓶頸。“生不起”“養不起”是導致部分育齡人口不敢生育的直接原因。可以考慮進一步延長產假期限,同時對相關企業予以相應的財政補助,對育齡婦女較多的企業予以一定的信貸支持。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切實降低教育、醫療、住房等成本,比如對於無房的新婚夫婦在購房首付、房貸利率等方面予以優惠政策,對於二孩家庭在購買改善型住房時也要有優惠政策,等等。

  總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口問題本質上也是社會問題。只有儘快形成一套完善的社會政策支持體系,才能使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形成積極生育的合力,人口發展難題纔會迎來轉機。

責任編輯:萬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