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诗雯让人刮目相看的不只是一座世乒赛女单冠军,更是她在职业生涯中后期仍然积极改变自己、走出“技术舒适区”的那份勇气和执行力。但是,出现在世乒赛上的刘诗雯,却已经找到了自己技战术改造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在世乒赛的历史上,刘诗雯六次参赛,四次打进半决赛,两次打进决赛,却总是与冠军无缘。然而,昨晚,所有这些痛苦的记忆都成为了“蛋糕上的草莓”。刘诗雯在布达佩斯世乒赛上击败陈梦,十年来首度夺得世乒赛女单金牌。

刘诗雯的这次世乒赛,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逆袭之旅。

年初,她意外输给了日本小将早田希娜;在直通选拔赛上,她仅仅获得第五名,当时很多人甚至以“朱雨玲更年轻、更有培养价值”为由,呼吁用第六名的朱雨玲换下刘诗雯。刘诗雯外战当中的心理素质,当时也受到不少人的诟病。

时间再往前推,里约奥运后,刘诗雯还经历了被停训、主管教练易人、甚至一度被“散养”的尴尬。刘诗雯后来说,那段时间,她曾经想过放弃。

在她职业生涯最困难的时段,她获得了两份特殊的信任。新上任的乒协主席刘国梁功能公开鼓励刘诗雯,将她留在了世乒赛的阵容里;分管教练马琳,在刘诗雯心理和技术最不稳定的阶段,让她感受道了家的温暖,决心走出一再憾失冠军的阴影。

当然,光有“鸡汤”是不够的,刘诗雯没有挥霍这些支持,而是将这些支持化为了更为实际的努力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技战术改造。过去,刘诗雯的风格偏向快、狠、猛,失误率较高,而相持球相对较弱。但是在本届比赛中,刘诗雯的打法却耐心了不少,在对丁宁和陈梦的比赛中,都能清楚看到,在很多有机会一击必杀的时刻,她却选择通过落点和速度的变化,打起了相持球。

收回拳头是为了更强的出拳,“放弃”必杀反而制造了更多的杀机,对于刘诗雯尤其如此。因为队友在过去多年的队内队外的比赛中,早已经习惯了那个“凶悍”的“小枣”,如今“三板斧”后还有“三板斧”,刘诗雯的变化让她们有些措手不及。

而且,刘诗雯的临场应变也可圈可点。女单决赛最后一局,刘诗雯发长球失分之后,旋即改发球道陈梦的正手位台内下旋,此举果然奏效。而且,她观察到陈梦的正手挑打方面的弱点,一度就刻意往她的正手小三角区域发不转球或侧上旋转球,让陈梦因此丢了不少分。

这些改变的背后,是刘诗雯付出的艰苦努力。更多的技术储备,需要力量和体能为基础,过去的刘诗雯虽然快,但相对缺乏力量,这就导致她的相持球能力较弱,快得缺乏力量和方向的变化。但是,出现在世乒赛上的刘诗雯,却已经找到了自己技战术改造最重要的一块拼图。她能在半决赛0比2落后的绝境中,连追自己在世乒赛上从未战胜过的“苦主”丁宁四局;在半决赛和决赛各赢了丁宁和陈梦一个11比0,这些既来自她的精神力,也来自她的力量训练本身。这一点,从世乒赛开赛前的“性别大战”中,她能够击败男队的徐瑛彬,就已露出端倪。

十年磨一剑。刘诗雯让人刮目相看的不只是一座世乒赛女单冠军,更是她在职业生涯中后期仍然积极改变自己、走出“技术舒适区”的那份勇气和执行力。

相关文章